写作形象,视觉思维与写作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09 点赞:18462 浏览:825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视觉是思维?视觉在思维中怎样的位置?视觉思维与写作教学有何联系?对这些不足的深思,或许能给写作教学新的视角。
一、不足的
在大大小小的各次考试和作文训练中,学生的写作有着的最致命的不足有:
语言枯燥,缺乏活泼的语言生命力。
文章空泛,缺乏可感的。
思维跳跃,缺乏必要的连贯性。
立意肤浅,缺乏对生活现象的深度挖掘的能力。
面对这些不足,也了性的措施来解决。比如:修辞训练和句式训练来增加学生文章的文采,积累小故事使学生的文章,撰写过渡性的句、段使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加强,大量的性文章的阅读来形成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但也成效不大:修辞和句式的训练使学生的文章华而不实,满篇“文采”斐然,却矫情空洞;堆砌,却缺乏个性化的浅析,使文章“拼图式”的库;做了大量的过渡性的句、段训练,学生的文章读依然“神驰天外,天马行空,不知所言”;而在立意上,大而无当,时常沦入口号化的声嘶力竭的呼喊,文章里充斥着一大堆的观念性名词术语,却对生活的真实而深入的体悟,较好的也变成了观念写作,文字缺乏温度,缺乏生活现场感。

二、不足的浅析

上述不足解决,是的训练策略治标而不治本的,都触及写作教学的本质。写作是心灵的艺术,是由内而外的艺术,文章的语言样式、结构形式乃至语言的节奏感都是心灵的产物,而独立有着于心灵之外的。惯常的训练策略正是把写作与心灵隔离开来,强调打造文章的外在体现而希望抵达写作的本质核心,是由外而内的。但实践告诉,这些策略论上的训练只能是辅助,的写作教学是由内而外的,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的不同,他写作训练的策略不同,他/她个人的心灵特质不同,是他/她观照世界及自我的思维方式的差别造成的。对不足,潘新和老师有过精辟的,有必要详述如下。
潘新和老师对“写话”“习作”“写作”三个词作了深入的辨正。的主题的联系,只复述作者对后两个词的辨正。作者:“习作”,以语义层面看是“练习写作”或“学习作文”;以语用层面看,大有“练习写作,不必当真”的意思;以语效层面看,“习作”一词导致了训练虚假性,是“伪写作”。,“习作”严格作用上的精神生产的实践,是虚拟的写作,的写作,其目的是应付考试的,和科举写八股文、试贴诗一样。以学生来看,“习作”除了造成根深蒂固的心理惰性外,还导致了“读者意识”“发表意识”的淡薄。而“作文”常用在中学是与“习作”相类似的。作者倡议以“写作”取代前两种提法。
潘新和老师“任何教育基于的教学观念”。人类的历史观念的历史,正确的教育观念的指引下才会有正确的教学,在写作中要建立正确的写作观念。平时的教学策略某种作用上说“习作”而“写作”,使“写”学生的内在,生命欲求,内省的艺术而外在技艺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作用上的深化和提高。
基于写作是由内而外的心灵运动,写作技艺训练辅助手段的,有必要就人类的心灵特点作一番考察。
苏格拉底与佛陀、孔子、耶稣被雅斯贝尔斯尊为“人类思想范式的创造者”,雅氏苏格拉底他有名的“助产术”式的对话不断地对追问与辩难,以而确立了事物的本质规定。也说,希腊人在开始深思这世界的时候,还形成抽象的,最初用感性事物来象征抽象的东西,正是苏格拉底使哲学以自然哲学了本体论哲学,开始了认识论哲学的征程。与希腊人相同,人类最初也以感觉经验来认识世界的,“经过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思维劳动,才以感性经验中超拔出来,达到的抽象思维”,以感觉经验中归纳抽象出。人类思维的进展,人的抽象思维进展,现在情况反过来了,人在感知世界的时候是以感性经验出发,在知觉中触及性。亚里士多德说:“当未作逻辑上区分的个别事物出来时,最先有着的事物便呈现于心灵中,‘感——知’活动是个别的,它的内容却是的,以人为例,它呈现出的是人,而卡利阿斯人。”举个例子,看见一朵花,的感觉是“它很美”,是小孩,他会说花的颜色,香味,形状像,但接受了大量训练的初中生、高中生,成年人,剩下的就非常抽象的感慨或评论。这正是抽象取代了细致的认识的结果。写作是对心理事实及周遭世界的体现,它面对的是阅读者,作者的知觉与读者的知觉要建立起对应联系,则的描述,就像你要对医生说“我疼”,还描述疼痛的和形态。亚里士多德还说:“知觉能力,是指对这类事物的知觉,而是对这事物的知觉。”换言之,总是在个别事物中知觉到事物所属的种类和它们的一般性论文质,而它们的个别性质。但知觉的能力在写作上不作诠释,则为大忌。
而诸种知觉中,视知觉是思维的最的工具(或媒介),即使是盲人在感觉世界的时候,想象的视觉来完成对世界的认识的。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的很大的特点,它是高清晰的媒介,还这一媒介会出有益于外部世界物体和事件的无穷无尽的信息。”鲁道夫·阿恩海姆之所以这样说,是他大量的实验证明人的视觉具有选择性,人在“看”的时候,他/她会将所看见的景象与原有的视觉(人类视觉具有抽象思维的特点,视觉其实已经沉淀了个体的情感与观念)比较、印证,性或相异性的比对使抽象思维能力加强。
视知觉是人类信息的最来源,但在写作中,若意识到视觉的作用,这就造成写作资源的;而不视觉的再现,仅止于抽象的情、思的叙写,结果文章就显现出空泛、枯燥的特点。

三、不足的解决

上面对人的心灵特点的浅析知道,写作心灵的活动,它的起始点是抽象思维而感性经验。H·帕克说:“艺术体现。”体现呢,去体现心灵在知觉事物的时候内心的抽象的。在生活中对某事某物感,是莫名其妙地有了某种情思,以本质上说的内心有了某种性的,然后希望将这样的感觉体现出来,文字的形式则被称为“写作”。所以,又说,写作其实是将内心的抽象文字“演绎”出来。鲁迅在《秋夜》里,为了表达孤寂、抑郁的抽象情感,他“树”这一意象来体现,而“树”一开始性的,他就于树的空间有着这样的感性经验来显现,就有了开篇的名句——“在我的后园,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枣树。”
来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理,这样有助于在写作的时候去建设的写作心理境况。鲁迅文坛的斗争,对社会出路的探寻的彷徨,是其他的生活琐细造成的烦闷,内心百无聊赖,他坐在窗前,手里的腾起的烟雾将整个头颅笼罩。鲁迅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吹开烟雾,往园子里望去。园子里正逢秋天,景象颇是萧索,有风吹着落了叶的树干。鲁迅突然这是这样寥落,他眼前所见到的与的心境极其切合,仔细看看,一株枣树,再看一看,另一株枣树。鲁迅就提起了笔。

1

这样的想象是完全的。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谈到写作的创思,颇为发人深思:“构思故事(卡尔维诺是谈叙事题材的创作,其实诗歌、散文等题材的创作一样)时,我头脑里出现的个东西是。它代表着某种含义,但我还把含义用语言或表述出来。当在我头脑得清晰时,我便手把它进展成一篇故事,说得更确切些,是这些渐渐显露出它们自身的活力,变成它们的故事。每个周围又产生了,形成类比、对称和映衬的场所。在对这些此时已是视觉已变成的素材组织时,我的意图才开始起作用,试图把它们排列使故事得以展开。说,我的工作看看哪些东西与我对故事的构思一致,哪些不一致。当然,这样做时,我还要为可能的选择留有余地。这时,写作,即文字的表达,变得越来越了;我是说,当开始在白纸上写黑字时,语言才起决定作用:寻找与视觉相等的表达形式,再看它既定的风格,使之逐渐变成故事的主宰。”这段话表达的核心意思要视觉思维的作用,并了使视觉思维化的策略。前面已经说过,视觉中了抽象思维,卡尔维诺由视觉出发,探寻其含义,使其意图清晰,进而再文字使视觉明晰并化,正揭示了写作的途径。
在写作中,学生是已经抽象能力的,所缺乏的是对抽象的演绎能力和深化能力。引导学生进展对的演绎能力和深化能力,解决前面所的不足的途径。

(一)解决的途径一:

所谓的“演绎能力”,指的是把要表达的情、思转化为的视觉,使文字的表达具有感,具有镜头感。在写作中,学生忽略对的知觉情景的再现和细致的体察,而只将抽象化过的情、思简单地叙写出来,这就导致了语言不生动、干涩枯硬。
表情达意搜寻意象来呈现。《唐摭言》里讲到,张祜的朋友向宪宗皇帝推荐张祜:“祜久在江湖,早工篇什,研几甚苦,搜象颇深,辈流所推,风格罕及。”这里面“搜象”二字实是道古文章的大决窍。“搜象”这两字里两层含义:1. 写作是思想里有了某种情、思;2. 情、思去搜寻某种“象”来体现。当然,怎样体现则是写作技艺的事了,但文章崇尚“浑然天成”,最好的文章是技艺的,是有技艺却看不出技艺,人说“奇技淫巧”,技艺小道。
那么“象”是?“象”的物体或事件,是化的生活场景。当这样理解的时候,就触及了写作的根本核心。
有一次上课,我说人在最恶劣的环境中都该丧失顽强的生命力,要发挥人内在的禀赋。学生写了一篇文章,他想表达这样的认识,他就寻找了物象来体现——紫禁城的树。他写道:
“长在周围的城墙上和城门楼上的小树,它们一棵一棵独处,或一丛一丛群居,以独有的自然属性,在红墙黄瓦间,燃亮了蓬勃的绿焰。它们存活在边缘地带,砖与砖之间的夹缝中。一块最贫瘠的土地,存活的艰难,环境的恶劣可想而知。不过,它们有它们的活法,在某次的沙尘暴中,它们学会了大漠植物的存活本领,卷起叶片收拢枝条,以休眠来减少水分的消耗。它们死一般的寂静,其实,它们在等待,等待着雨,等待着泪珠般大的露珠。它们裸露在墙外的根,像老人的胡须,随风飘荡,有的则是以砖缝中勇敢地扎进去,又以下面的砖缝以容地钻出来,像纳衣的针脚,弥补先天的养分。”
对生长在紫禁城的小树的描写,将树的生长放在皇宫建筑特定的场域,使“树”的作用凸显,他接着写:
“紫禁城的小树,活得更以容镇定,面对着世界最大的皇宫建筑,像巨胃,用千古不变的威严和气势消化,排泄,它们依旧自然的法则呼吸着,着光合化用。”
读到这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搜象使视觉思维的含义凝定,的诠释,化的描写使视觉思维的含义最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解决的途径二:

所谓的“深化能力”,指的是对业已具有的抽象能力做深化。在的文化生活里,学生已有了十多年的生活背景,对社会的事实和价值观念已形成了初步的,但这些认识较为粗糙,也较为零碎,有时也会矛盾。写作其实是对心灵改善的卓有成效的策略,视觉再现,对所要陈述的事件、所要刻画的事物深入的体察,学生观察事件的内在逻辑与事物在的情景中所呈现的独特的性质,这样有助于对原有的思维深化或修正,以而推进固有思维的提高。在体察中,学生原来的粗糙、零碎、矛盾的认识会逐渐形成浑然的整体,这也就能克服写作缺乏连贯性的不足,使文章的立意变得比原来深刻。思维的深化,同样视觉的映现,在对视觉的观察中本质,在多个视觉的选择、辨析,使思维能力得以推进。
学生观察平时吃松仁的,她吃松仁是很费劲的一件事,拿着小锤子敲吃,有时还会敲到手指,实在是麻烦,但每松仁在嘴巴里都要细细地嚼,舍不得一下子吞下去。由视觉出发,她写了后来用专用工具吃松仁的,夹开,一起吃,吃得快多了,嚼香。然后她又写了后来以超市买了一整包松仁来吃的情景,一小把一小把地吃,省了麻烦,松仁却似乎了以前的滋味,索然无味。她想,的人吃松仁会怎么吃呢?大概是把松仁装在药罐里,拿着药匙,像吃药一样定时定量吃吧。
这篇文章里,总共有四个视觉,作者过的三个视觉并置在一起,对它们观照、探究,吃松仁越来越便捷,但心理上的幸福感却越来越缺乏。然后她想象将来吃松仁的情景,视觉是前三个的深化,鲜明有力地揭示了工业的便捷使人的精神感受变得粗糙的深刻命题,发人深思。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的文学有根本性的匮乏——“作家们的感觉力在钝化,作家们的心智死沉了,不活跃了”。他“让感官和人心都活跃是文学的大政治”。其实作家们的病,在中学生的写作里得更为显著。怎样让感官和人心活跃呢?我以为让的眼睛重新看见。维特根斯坦说:“似乎现在的闪电比两千多年前的更缺少震撼。醒过来表示惊奇。”
上文所述,视觉是“高清晰的媒介”,视觉使对世界的描写生动,可感,视觉“这一媒介会出有益于外部世界物体和事件的无穷无尽的信息”,在写作中开放视觉还意味着嗅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全面开放,也说意味着生动、的文学现场的开放。当然,更视觉具有思维能力,在写作中视觉,还能使人的思维活动更加活跃,也开展得更为深入。,要根除学生写作中有着的毛病,就要有意识地、地使用眼睛,让眼睛参与写作,使“观察生活”的悠久传统重新回到写作中来。
(作者单位:厦门市松柏中学)

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