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18266 浏览:812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语文课堂布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兴趣盎然的场所,让学生的大脑在课堂上随着教师的引导充分“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一头热一头冷。要想营造师生双边互动的场面,形成真正作用上的课堂教学,可以说离开了兴趣,是绝不可能的。

一、导语引趣

语文课堂的导语,历来被语文教师当作教学的“突破口”。一个新奇独特的导语能很快地把课堂导入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其中,以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的不同风格设计不同的导语。可以用精美诗句、创设情境导入;可以讲述故事、曲径通幽导入;可以承前启后、巧妙衔接导入;可以结合生活、内引外联导入;可以设置悬念、补充材料导入;也可以破题入境、直取重点来导入。总之,要紧扣课文内容和主题来设计导语。
例如,在一次作文公然课上,笔者为了夸大要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使文章内容充实起来,为了让学生对多种感官印象深刻,特意设计了一个谜语:有眼有耳有口在心(打一字),同学猜出是一个“聪”字,以此为引导,顺利展开教学,不仅思路清楚,而且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

二、设疑引趣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空缺,而这时学生的留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进展的最佳时刻。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讨不足的热情,使思维不断深入。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不足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主动思索而又恰当地回答不足的时间;可增加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增加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诱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进展革新教学论文,在可能性中去浅析、思索、判定,增加学生回答不足的多样性。
如《以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讲三味书屋的教学策略时,笔者是这样问的: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学习环境、学习的内容上各有什么不同?作者向往的是哪种儿童教育?这样提问,轻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寻找答案。

三、直观生趣

1.直观形象产生兴趣

以认知的角度来看,形象感知比文字更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实际心理出发,结合课文内容,力求采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图画、影视等多媒体教学,创设一些可以感知的具体对象,给学生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如教学《土地的誓言》时,笔者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录像及《松花江上》的MTV: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接近课文时代和学生的内容,使文字描述和形象展示融为一体,入耳入目入心,以而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间隔。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所以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特殊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以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散步》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创设生活情境入课文:同学们,假如有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吃饭后,你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想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想看时势新闻,而你想看动画片,当时全家只有一个电视机,遥控机在爸爸手中,他可能会怎么做?以学生们最喜欢的看电视谈起,一下子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投入到课堂讨论中来了,以而很自然地导入了课文。

四、想象致趣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缺”,或许能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课外,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这样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课外探讨过程中,假如能有效积累,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革新教学论文,这也培养了他们的革新教学论文能力。语文课堂教学正需留出空缺,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系统,还学生以学习和进展的主体地位。
例如,笔者第一次教《背影》一课时,是按照很规范的教学方式进行的:先容背景,朗读课文,浅析课文,还特别留意捉住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具体浅析。但是,学生并不以为这篇名著出色。作为语文教师,笔者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浅析能力当作重要任务完成,精心设计,认真落实,学生却不理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背影》这篇文学名作的艺术魅力,笔者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笔者又一次教这篇文章时,变换了教法:先谈自己与父母的联系,讲父母对笔者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父亲在笔者求学、择业等重大不足上的支持和鼓励。然后由学生谈他们和父母之间的联系,谈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在这次教学中,学生都非常激动,发言十分踊跃。更令人感动的是,有一位学生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学习《背影》,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不但不笑,而且连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非常投入。在这样特别的情境之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浅析了文章的语言,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反思自己教《背影》一课的得与失,第二种教法之所以成功,绝不是仅仅引学生入境、激发学习兴趣的不足,而是把学生首先作为一个“人”来进行语文教学。固然表面看来,学生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所学的语言文字没有直接联系,然而学生在动情之中,他和父母的生活经历、他对父母的感受熟悉——这些他生命中宝贵的、活生生的个性体验都被调动了出来,同他学习语言的认知活动融汇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时候,学生已经不是单纯的学习语言文字,学习和他没有联系的人的文章,而是伴随独特的、具有个性化的生活经历,再一次体验自身的经历和情感。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一次激趣都必须建立在激发学生熟悉事物的内部动因上,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驱动学生的知、情、意、行,以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