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5932 浏览:1888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思索、交流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感受。

一、激发语言表达潜能,培养表达的兴趣

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低年级学生回答不足时踊跃举手,到了中年级,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似乎有些降低,年级越高,举手发言的情况就越少。很多学生在回答不足时,生怕自己说错了而招来别人的嘲笑。长此以往,其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越不说,越怕说,越怕说,越不会说的恶性循环。因此,学生往往会出现笔试成绩尚好,而交际能力很低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极力营造一个、同等的课堂气氛,热情鼓励,认真倾听,尊重学生的回答,向学生提出五个允许:允许说错,允许补漏,允许争辩,允许设疑,允许创造。其次,教师要不断地锻炼自己。教师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所以上课之前,不但要备课,还要备说。课堂上教师用词正确,浅析得条理清楚,语言幽默风趣、有启发性,感情充沛,使学生以教师的发言中体验到语言的丰富、奇妙,以而受到感染和熏陶,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注重阅读和倾听,培养语言表达的习惯

作为学习主导者,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出轻松、活跃、、和谐的阅读气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介入探究学习的兴趣。语文阅读是掌握语言的基础,有效的语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浅析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倾听,是现代人在口语交际时的基本素养,只有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把别人的话听清、听准,才能做出正确的应答。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的发言中有着什么不足。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为了练习学生的听力,经常会让学生听录音复述课文,听教师朗读课文,然后试着浅析课文大意等。这样,学生的听力水平也逐渐提高了。

三、课内外多方结合,优化表达能力培养途径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样板文章,通过由读到说的“外化”过程,可以为学生树立典范。为了切实提高农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增加多样化、层次丰富的阅读练习形式,如问答、朗诵、背诵、复述、讨论等。
(二)课前精心设计的一些不足,既不能过于肤浅,使学生不屑回答,又不能晦涩艰深,造成学生无法回答的局面;要难易适中、富于启发性。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就某个不足进行较长时间的浅析、判定,又不会培养那种笼统回答对与不对的惰性思维。评讲时不但要评正误,还要评表达的策略和技艺教学论文,使学生能不断地掌握浅析判定的表述能力。
(三)经常反复地读和背,不仅可以使学生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增强语感,学会多种句式,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读的时候,通过接龙、找茬儿、分角色等多种形式激发读的兴趣;背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诗文的意境,深入感受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的朗读、背诵就更接近自己的所想、所说,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四)复述课文内容则是由读向说过渡的一种好策略,它使学生对原文的依靠性降低,而学会利用原文进行加工、创造。在教学中,除了详述和简述之外,还可以使用创造性复述,即对原文内容、形式进行调整,如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我设计了以《不同的教头》为题来让学生复述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以《坚定的信念》为题让学生复述课文,大大激发了学生发言的兴趣。此外,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
(五)讲故事有利于发挥学生说话的创造性。在农村,人们的知识水平较低,有的家长连初中都没毕业。如何把好的文章、电影、戏剧清楚地讲解给他们听,需要调整顺序、补充细节、改换人称、加强口语化等加工创造。我经常要求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神话故事、寓言等讲给父母听,要求处理语言使父母都能听懂。这是培养学生长篇讲话能力的有效形式。
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方面,教师要锤炼自身语言,既能正确、简明地表情达意,还要有条理性、逻辑性,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相信学生,挖掘他们的语言潜能,发挥他的创造才能,善于引导他们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全面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
(责编侯艳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