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5272 浏览:17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章通过浅析语感的含义,探讨语文实施语感教学的策略,着眼于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的感悟创造,让学生通过实践练习而获得实践作用上的启迪,以而创造性地让学生获得适合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策略,进而能动自主地学习探究,使语感教学真正直接面向学生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和进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早在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夏丏尊先生就提出了“语感”不足:“以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1]法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在于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效率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进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3]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练习,我以为最要紧的就是练习语感。”[4]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5]因此语感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的、敏锐的、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一方面涉及语言的直接的外在方面:语音、字形,另一方面也涉及语言所表示的抽象作用,是两者的有机统一,有理性积淀融解其中。它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意色彩感受等。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作用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6]总之,语感能力,是人的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感时必须做到:把每位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是感悟的主体。在尊重学生主体积极性和个体差别的条件下,通过声情并茂的感情朗读营造能够良性的感悟氛围,在阅读中捉住契机,调动学生感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情感的“主观有着”和课文内容的“客观有着”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阅读中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获得生命体验,以帮助学生真正达到领悟的境界。以儿童语言进展的活动规律出发,小学生语感培养要求初具四种基本能力:一是练习语法感,即练习对语言法规的感悟,其中更重要的是敏锐地感知语言结构方式、语意表达方式和语言的体现力;二是练习语义感,即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蕴意的感悟,它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三是练习语韵感,即练习言语节奏、韵律的感悟,感悟语言的正确性和连贯性;四是练习语势感,即练习语言表达的语气、气势、风格等的感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呢?

一、在语言积累中培养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培植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练习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得鱼忘筌,学生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甚至包括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作用整体。学生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以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有了速读作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推动教学论文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以而形成语言直觉。

二、在语言练习中培养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具有直觉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以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地诵读吟咏。诵读是,口、耳、眼、心并用,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逐步地感受语言的内蕴,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阅读策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以读中得到感悟,培养语感。
1.大量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8]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曾试过用很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作用的手段就是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9]大量阅读自然会增加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领悟的机会,这种理解和领悟仅靠阅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指导学生读和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读自己喜欢和儿童读物,读优美的古诗让学生和伟大的作家交朋友,努力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引导学生以文中品味语言文字的特点,感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奥妙,增强语感。
2.诵读品味。古人说:“涵泳工夫兴味长。”意思是读书要沉浸在其中细细品味,方觉兴味无穷,诵读是最好的感受语言,练习语感的策略。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教给学生诵读的策略,当好学生读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一边自读,一边自听、自品,这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朗读中,一面是课文的丰富内涵对学生熏陶感染,一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多元化反应,学生要多途径介入,多角度接受语言材料的全息刺激,这是培养语言想象能力,形成良好语感的绝好机会。比如:学生看着投影,读着“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与“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悲哀地叫着”这两个句子,无需教师的讲解,完全可以感受到喜鹊的勤劳,寒号鸟的懒惰。
3.背诵课文出色的段落和句子。其核心是增强学生的原始积累。苏东坡有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其精华就在于多读多背。无数先贤大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记忆很强的人,他的理解力必然相对高些,他的想象力也必然相对丰富些。”所以,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很要紧的一条就是要注重积累,积累多了,到了一定程度,很多原来理解不深的东西自然能“无师自通”。因此,对教材中那些优美的句子、片断、诗句或文章,学生一定要会背,这样,随着背诵的增加,学生的理解与感受悟也会逐渐加深,以而达到自主感悟的境地。比如,学生看着投影,背着“曼谷近郊,绿油油的田野和翠玉般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显得格外美丽……”,会自然而然悟到曼谷近郊的景色真是太迷人了,进入一个新的精神文明世界。

三、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作用或语表作用,而且具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我们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教师可以通过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感,使学生不由自由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小学语文教材很多都是图文并茂的,教师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充分运用画面再现情景,注重静止的画面,增添动的感觉,可以让学生以静中看到动,以有限的画面到无穷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如小学语文第四册《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假如仅以文字的表层作用呆板地理解“色彩斑斓、穿、越”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活生生的动人的蝴蝶聚会的场面,学生要想披文入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数以万计的蝴蝶身着彩衣正以四面八方赶来,它们生怕耽误了大好春光,急着到蝴蝶谷去聚会,你瞧它们飞得多么轻快,多么活泼。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舞姿翩翩的彩蝶,正赶着去蝴蝶谷聚会呢。如小学语文第七册《田园诗情》一课,学生对荷兰牧场是陌生的,于是,在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播放柔柔舒缓的音乐,并用投影映示出荷兰牧场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再伴以简洁而动情的描述,这样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间隔,学生多种感官并用,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当学生声情并茂地读,沉浸在布满诗情画意的异域风景中时,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这种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制造气氛,以境的作法,激起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