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11 点赞:21283 浏览:9558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培养语感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对文中的关键词、句去推敲、揣摩、比较,而且还要认真读文品情,进而强化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感培养;读文品情;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

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1-0027-02

欲使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不仅要能读通语句,会写字词,还应在阅读中培养语感。现就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谈些感受。

一、推敲储备,培养语感

语文中的文学作品塑造的形象离不开生动的语言描述。有些语句,特别是重点语句包含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字面上的意思,二是语言文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定作用。这些语句对体现人物、表达感情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做到:在教学中,留意让学生在掌握词语确切含义的基础上,去体验、熟悉事物跟词语之间的深刻联系。如《小音乐家扬科》最后一句,写小杨科死了,“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头上不住地号叫”,在讲“号叫”时,我留意让学生感受:表面上写的是白桦树在风中发出的响声,但实际上却蕴含着一种很深的情感,用拟人的手法体现作者为扬科的悲惨遭遇鸣不平。
引导学生在那些看似平凡的字词句上去揣摩、比较,如在教学《猫》一课时。学生只感受到满月的小花猫的可爱,而对第一部分写猫的性格古怪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怎样,则大惑不解。这时,教师就要捉住一些关键词,“反其意而用之”。例如“他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把“睡大觉”改成“睡懒觉”好不好?“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改成“涂上几个小黑团”行吗?学生通过这样的比较,就不丢脸出作者是带着什么感情来描写的。必须依据文中的字、词、句,以简练、正确、形象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感受语言内在的体现力,使学生以所学的字、词、句中获得整体感知,开拓知识视野,增加知识储备。为了拓宽小学生的生活范围,选入语文教材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内容,单凭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策略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的储备,才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能力。如教《月光曲》,课前可让学生听听《月光曲》,那缓慢激昂的曲子把学生带入既优美又壮观的境界,使学生在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境界中理解词语、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二、读文品情,强化语感

语言的内涵有时以字面就可感知,有时还必须把语句变成有感情的声音去细细体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体现,因此,教师在读文品情方面应多方引导,强化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的环境中去。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在范读课文时,我留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的感彩,以真挚、深沉、压抑的情调,以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穷哀思的情境中,如第一段开头两句的停顿我是这样处理的: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的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有的地方适当地打破联系比较紧密的词或词组,在词或词组中间加上较长的停顿,来表达深沉、真切的感情。让学生在教师朗读的感染下,沉浸在无穷哀思的气氛中。
有的课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寄情浓郁,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把情与景交融在一起,才能强化语感。

三、联系生活,感受语感

生活是人类语言的源泉。对课文中有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这样,敏锐的语感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第一段写道:“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学生以字典里找出诠释后提出疑问:“焦急”是着急的意思,“耐心”是不急躁的意思,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不是矛盾的吗?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一天中午放学,忽然下起雨来,你又没带雨具,这是你的心情会怎样?(焦急)然而大家还是等家长送雨具,体现得怎么样?(很有耐心)。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学生们就明白了当时人们送总理的心情。他们说,“焦急”是老奶奶希望早点看到周总理的灵车,“耐心”体现了他送总理的一片诚心,这两个词连接起来,确切地反映出老奶奶对总理的挚爱和怀念之情。
所以,语言能力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系统,而其核心的因素是语感的能力。阅读教学中应善于创造多种途径练习学生的语感,使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