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04 点赞:31424 浏览:14528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伴随着想象、思维对语言的直觉能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练习,我以为最要紧的是练习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体现出语文课的特点呢?

一、重视范读,推动教学论文语感

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留意给学生以示范,范读本身就是一个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在一些学生不太轻易把握而且具有重要体现力的语段,教师进行特殊的范读处理,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文本中蕴含的意思读出来,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
成功的范读,可以把文字变成声音,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以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把握住课文蕴涵的感情。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教师范读时捉住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教师把这几个字读重音,学生在范读声中就直接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二、反复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有助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朗读可以再现作品的人文想象,品味作品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齐读、轮读等多种策略朗读,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内涵。如我在教《匆匆》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这篇课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再全文自由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指名读,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段落?你以为这个段落应该采用什么语气?基调怎样?由此得出每个自然段的语气,如无奈、惋惜、伤感、感叹。你愿意试读一下吗?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语文教学只有抛弃了死的讲解,引入活的朗诵,才能给课堂以生命。

三、比较品析,增强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语言的比较浅析主要采取的是将课文中的语句变动一下再与原文相比的形式。阅读品析、往往比较,无须讲解,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常采用的策略有:
1.换位比较,了解句义。有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在同一个句子中,交换词的顺序,把调换后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感受语言的畅达感。
2.换词比较,感受语言。将句中的关键词换成与其作用相同或相近的词,再与原句比较,能清楚地展示换词与被换字词的作用和含义,使学生感受语言的分寸感,作者用词的正确。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更深一层。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词句教学的目标。

四、发挥想象,推动教学论文语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老曾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逐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地震发生后,阿曼达和另外13名同学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里留给了学生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课文内容作适当延伸,随之对文章的情感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又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在教学这两句时,假如教师只是简单翻译,让学生硬生生地接受,教学的枯燥、学生的难以理解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绘出两幅图,根据各自绘出的图意,开展一次公道的辩论会,双方各执一词,以中促使双方对语感的捕捉。最后,要通过落实“写”──引导学生想象来检测学生对语感感受和领悟的正确与否:假如你就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听了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你会怎么想、怎么说?用笔来写一写,可以用口语文来写,也可以尝试用文言文来写。这样由浅入深,更能使学生悟出文言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做个有心人。
语感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依靠长期反复的阅读积累,加强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知道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以而为以后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作者单位:江西省武宁县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