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实效性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29508 浏览:1342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信息技术以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等一系列上风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它的进展,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这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效性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把握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固然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可在当前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却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雅之堂,似有抢占书本的势头。你看,整堂课中,音乐声此起彼伏;图片在眼前飞来飞去,同时还伴随着别具一格的音响,弄得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不仅如此,部分教者还把书本上的大多数内容给搬到了屏幕上,大有摒弃书本之势……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学生:应该读“屏幕”而不是读书。如此一来,学生只会离书本越来越远,与文本的对话越来越少,导致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住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让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真正地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

二、发掘教材的情感性,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早在上个世纪,叶圣陶老先生就告诉我们:语文教材是很好的例子。它是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哲理美于一身的语文仓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熟悉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教材正是完成这一阅读任务的重要载体。因此老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丰富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人文化气味,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主动,学得有效”。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对文章的解读,体验作家蕴涵于文中的丰富微妙的情感,并结合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在自己的脑海中营造一个个可视可闻可感的形象,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表达出来,以此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师生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拉近文章与学生思想情感的间隔,并由此构建情感与表达的桥梁,才能充分展示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优越性。

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现代教育工作者观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地介入教育活动,教育才有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介入,还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可能,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介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主体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介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以而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进展。心理探讨表明:七至十二、三岁的儿童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方式过渡,但其大部分还是具体形象思维。这就决定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点落在形象事物上。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概括的语言具体化,间接的不足直接化、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符合学生的兴趣要求,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介入。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条件

一个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无不需要实践锻炼。实践是人的能力和精神得到多方面进展的生生不息的源泉,是发挥儿童主体意识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可能,而且创造了更好的实践条件。

四、发挥信息技术的拓展性,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感受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纵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
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二册《风》一文,是一篇知识性的诗歌。课堂上如何融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我在课件中搜集大量的动画及录像,让学生感受到风来事物的变化。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观看录像,了解到风既能为人类服务又可能伤害人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量。教学结尾时,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来自《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还告诉他们这些书上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知识,并在屏幕上出示这些书,鼓励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事实证实,信息技术整合小学语文教学,一方面是老师观念更新、教学策略更新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的情感进展和新的情感获得的过程。只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充分发掘教材的情感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学的实效性就不再遥远。
(责任编辑 文 思)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