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

更新时间:2024-04-21 点赞:8514 浏览:33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正确熟悉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其道德品质的形成,心理不健康的人不仅无法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阻碍自身的完善与进展,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作用上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想培养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引导。
入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以这个时期起,学习取代游戏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成为他们必须完成的一种社会义务。主导活动的变化,给儿童心理的进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入学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学习,开始参加学校集体生活,成为班集体的一员,并要求他们服以和执行学校中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儿童的社会地位的变化、承受环境压力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这一切都将促使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产生质的奔腾。在这个奔腾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浅适度,精讲巧练,符合学生的智力进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经验。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容忍、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同等、和谐的师生联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感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得课堂成为同等、和谐的温馨之境,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进展。
以小学生的心理进展上来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感官,不善于对物体进行综合浅析,目的性不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明显;在留意力上,小学生是无意留意占上风,留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轻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此阶段固然他们的有意留意也在进展,但还达不到完善的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策略上,应该精心设置,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电脑等,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推出课本剧,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加工并演出,合适的篇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以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语文实践中。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知识。

二、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语文教材中有一大批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榜样群体,如处处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的雷锋;身处逆境、刻苦钻研的童第周;不怕困难和危险,以顽强的意志进行发明创造的爱迪生;顾全大局,以惊人的毅力做出自我牺牲的邱少云……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身上处处体现着崇高的人格魅力,这些都可称得上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教师可在教学中通过形象展示、性格浅析、朗读体味、讨论交流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欣赏文本中,受到人物高尚品质的感染,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参照榜样。形成良好的个性。

三、保持良好的心境

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轻易激动和爆发。碰到兴奋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策略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教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随时随地倾听学生的诉说。以而,作文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倾诉对象。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
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演泄出来,以而摆脱消极的心理影响,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布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总之,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进展,成为建设有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有德人才,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