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18794 浏览:825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唐代文人韩愈在《师说》中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自然是指教授知识学问,而“解惑”不仅仅局限于文化层次上,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师还应关心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有着的困惑。
占有关材料报道,目前中国青少年人群中有着心理不足,急需帮助的不在少数。更令人担心的是近年来青少年学生性格孤僻叛逆、自我封闭,离家出走的人数亦是急剧上升。这说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已是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学校自然是这一阵线的主力军,但这项工作假如只是由班主任或政教处孤军奋战来完成,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和学生接触密切的各学科教师都应关注这一不足。而语文学科由于其知识性、艺术性和教育性兼备,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上更是拥有得天独厚的上风。

一、语文学科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课文以文章作为最基本的组成单位,而每篇课文没有严格作用上的深浅度,它是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技艺教学论文等方面水平的综合反映。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品名篇,都有丰富的情感和内涵,学生会在具体语言的习得中,领悟文本深层的意蕴,通过与作者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来开发潜在的能力,拓宽知识的容量,以而美化自己的心灵。如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可以在山水美景中感触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理解;读《最后一课》《枣核》,可在令人思索、回味的空间里感受到文中人的一片赤子之心和爱国之情;读《故乡》可在闰土的痛苦与不幸入耳到作者深沉的呐喊,创造新生活的决心;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让我们在淋漓痛快中看到梁山英雄疾恶如仇、见义勇为、敢做敢当的阶级本色……这些名篇佳作滋养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定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清楚的足迹,影响他们漫长的生活之路。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以现实有着的不足看,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升学就业压力的增大,离婚单亲家庭的增加,以及独生子女教育不足等等,使当前中小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扰比以往更为突出。“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不足。”(郑日昌)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理应担起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历史责任。再者,试想,一个意志脆弱、不耐挫折、以自我为中心、依靠性强、独立自主能力差,甚至厌学、逃学的学生,能快速、有效地掌握并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吗?只有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健康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健全的人格与个性,才会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才会有利于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事业的迅速进展。如在《曹刿论战》一文教学中,练习重点有一项是“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别”。教学活动邻近尾声,涉及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情”时,学生答文中古义是“实情”,而答今义时都“羞口”,直到第三个学生时,才生涩地答出“感情”。此时,座位上有不少学生在“挤眉弄眼”,个别学生还“狡猾”地瞅着教者。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很坦然地就此发挥说:“感情就是人对外界事物有所感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当然,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学生“哗”的一下子全会心地笑了,课堂气氛达到了。

三、语文学科中应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不能生拉硬套,时时刻刻都戴上一顶心理教育的高帽,也不能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区别,而应当如杜甫诗所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做到有针对性,注重效果。
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就多次尝试着借助语文学科,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之中,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

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文章大都可以用“文质兼美”来评价。教师不必舍近求远,大可以教材为本,在日常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好文章加以品味、赏析,并借此引导部分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例如,在教学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我让学生阅读后先以父亲角度感受父爱的深沉博大,然后再以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应该承担起的责任,并设计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代表小英子在父亲墓前对父亲告白。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深切地感受了父女深情,也进一步理解了父母严格教育背后蕴涵的苦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中普遍有着的与家长的代沟不足。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做了延伸阅读,阅读《背影》等文章,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平凡生活中蕴藏的深厚的爱。然后,我让学生给父母写封信,和父母进行一次真诚的沟通。类似的闪光点处处都有,如学习《散步》,可让学生感受课文中尊老爱幼的人生责任,培养关心、体贴他人的爱心。
阅读使学生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发现和珍惜,更学会了善待四周一切关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给学生的心灵一个布满阳光的窗口。在阅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课外阅读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挫折。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加强阅读指导。
例如,我留意到目前有些学生沉迷于一些刀光剑影或情意绵绵的漫画书、畅销书中,严重影响了学习。同时过于痴迷也使学生或自我封闭,或模仿书中人物的一言一行,造成了不良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学会浅析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写作技艺教学论文,还推荐了一些知识性、哲理性兼备的读物,如《读者》《青年文摘》等,并要求学生每周上交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读书的感受。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读得好可以以中受到熏陶感染,扩大视野,培养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

(三)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如随笔日记、演讲赛、优秀作品欣赏、诗歌朗诵会等都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渗透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把语文能力练习和心理辅导、品德培养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堂外的活动之中。
我就曾在班级内举行以“中学生上网利弊谈”“我眼中的父母亲”等为主题的演讲、辩论,想让学生亲身介入到活动中,听听他们的心声。学生都积极介入其中,效果也不错。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不应是生硬的说教,而应寓思想教育于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做到春风化雨,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