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

更新时间:2024-04-16 点赞:8505 浏览:325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不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主性;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灵活采取一定的策略,以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
【关键词】心理健康语文教学人格教育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中国教育界长时间地忽略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足,而且由于熟悉上面的局限,对“心理健康”不足谈虎色变,所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极度紧缺,要在短时间内使大部分的学校师资配备实现到位,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那么在这个过渡的时期,如何对学生进行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以为语文教师负有很大的使命。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有这方面的上风。
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知识与能力,态度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与要求,夸大对学生能力与人格的培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语文课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这为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空间支持和物质基础。
那么,究竟该如何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思索。

一、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过程的主渠道,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等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潜能发掘和展示的好场所。
1.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学科是语言工具练习和人文教育的综合。无论是以工具性还是以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文字作品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使教学内容既有作用又有兴趣,以惊异吸引学生,以悬念维持学生的留意,以满足增强学生的自信,以情趣感染学生。同时,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人物、事物等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制约教学论文,培养自我进展能力。
2.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兴趣因素,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的基础上,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借助多媒体手段,用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性。
教师在新课开始时精心设计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艺术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显示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留意提出不足的难易程度及提出不足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索或小组探讨。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公道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讲究的是主体介入性原则,不再是教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讲授,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知。由于需要,学生的心理疑虑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才能使学生逐渐地熟悉自己,更全面地把握自己的情感、意志。
师生互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提问,提倡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生学习方式的这一转变,使得课堂教学在整体上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学生在进展认知能力的同时,不仅自信心、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情绪制约教学论文力和坚强勇敢等意志品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进展,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心理,轻易为学生所接纳。为此,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师生之间的同等对话和心灵沟通。以合作的理念,科学定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联系;以互动的理念,科学推动教学论文教与学之间的“教学合一”联系。以教导学,以学促教,使不同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层次上得到相应的进展。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主性

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进展,中学生的个性逐步形成,很多同学的自觉程度、兴趣程度、毅力强度等方面有待教师引导和培养。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在思想内容上的渗透,还应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上下功夫。通过教育,使学生在情感、意志、性格和品德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完美的进展。
1.营造同等、、合作氛围,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间隔。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关心理解学生,站在他们的态度上去感受这个内心世界,并用学生的内在参照标准去感知他们看到的外在世界,还要能传达出学生的感受。语文教师在运专心理学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进行良好的渗透的同时,还必须运专心理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留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并鼓励他们。此外,教师还应本着教师是教育者而不是命令者的原则,在人格、权利上与学生享有同等地位,这样,才能创造更加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别性、支援性等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原则的条件下,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善教学策略、精心设置不足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通过同等、、合作的师生联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氛围。推动教学论文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联系的培养和建立。

三、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灵活采取一定的策略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没有固定策略。单以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心理进展;可以不足为中心,论述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不足;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练习,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策略的可灵活运用。
1.阅读渗透。这种策略主要是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一定的调控,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有意识的编印一些心理阅读资料,向学生推荐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阅读刊物,达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如语文课在选取阅读练习的文章,给作文的材料、试题素材时,针对学生的实际,选取有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练习中受到教育。
2.背景渗透。学习某些课文,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在先容背景时,可运用正确的态度、观点、策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3.主题渗透。主题是文章或作品体现出来的主要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只要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策略来探讨主题,就能对学生产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4.结构渗透。文章的结构往往服以于主题。剖析结构,与主题联系起来,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5.人物渗透。人物形象,无论是正面和反面的,只要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策略来浅析,都能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
美国学者杜伯伦在《课堂内的教育心理学》指出:“作为一个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然而,假如一个教师忽视了心理的临床工作,他就收不到应收到的教育效果,而且在最关键时期和最困难的不足上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他将忽视某些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假如教师应尽自己的职责,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教师们就必须意识到他们作为心理保健工作者这个角色的责任。”高中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每一个高中教师来说,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它又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为教师才华的发挥提供了广大的舞台。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一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