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语文教学主心骨”漫谈之七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31569 浏览:1448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课文,要牢牢捉住培养语文能力这个主心骨。培养语文能力,涉及到培养朗读能力、默读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领悟表达策略的能力、阅读不同文体的能力、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诸多方面。任何一篇课文,都隐含着培养这些能力的要素,但是教学时不可面面俱到,而要根据年段目标、教材编写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一个重点目标。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有些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朗读这个重点设计教学主线。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小学生朗读能力大体过关的约占70%,还有30%左右的学生朗读难以达到基本要求;有的固然读课文还可以,可是面对一篇陌生的文章,朗读达不到基本要求的,比例达60%以上。试看一些会议中,有的领导人念文稿,或者眼睛一刻也离不开文稿,或者念起来不顺畅,或者念起来缺乏感情的情况,比比皆是,就能隐约感觉到朗读教学的不到位。很多小学生朗读水平不过关,一个重要理由是教学中忽视朗读的基本练习,很多教师仅仅把朗读作为形成课堂气氛的一种手段,而极少把朗读作为教学重点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主线。这样,朗读教学的时间固然花得不少,但教学效率并不理想。
怎样以朗读为重点设计教学主线呢?

一、明确朗读要求

培养朗读能力,是课标指定的阅读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它可以是教学手段,但更是一种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目标,各年段有共同要求,即“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分开表述,就有四点要求:一是用普通话朗读,而不可用方言朗读;二是朗读要正确,不错字,不丢字,不漏字;三是朗读要流利,要读得顺畅,不回读,不读破句意;四是朗读要有感情,讲究快慢轻重、语气语调。以上是共同要求。对朗读能力的培养,课标对不同学段还有不同要求,这是老师们较少关注的:低段重在“学”,中段重在“用”,高段重在“能”。可见,学习朗读,重在低段,或重在1-3年级:高段则以学习默读为主,朗读退居次位。
关于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不同年级的侧重点也是有区别的。读得“正确、流利”,是基础的最少的要求;“读得有感情”,是相对较高的要求。低段应把“读得正确、流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以后随着年级的升高,再侧重要求“读得有感情”。然而现在我们看观摩课、竞赛课,不管哪个年级,上课伊始就要求读得有感情,这与课标、教材的要求是有间隔的。现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对朗读要求作如下统计
以统计中可以看出,教材对一年级的要求只有“朗读”二字;二年级上册34篇课文,只有3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到三年级,“有感情地朗读”才成为重点。显然。

一、二年级的朗读,应重在读得正确、流利。

二、注重整体安排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重视综合设计,整体安排。无计划、无目的教学难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整体安排涉及到以下层次:

(一)六个年级的整体安排

以小学六个年级的教学安排来说,朗读能力的培养就以1-3年级为主。4-6年级也不要忽视朗读教学,但相对来说,4-6年级默读能力的培养会逐步上升到重要位置。

(二)一本教材的整体安排

以一本教材的安排来说,要选定若干篇适合朗读练习的课文,把朗读作为重点教学目标之一。教低年级任何一篇课文,都会有多种目标,如学习识字写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感受、理解、把握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一堂课多种目标并存、交错,这样一来,朗读练习常常很难成为教学的重点目标,往往只是作为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穿插其中,因此练习很不落实。在这种多元目标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我们假如采用“整体设计,一课突破一点”的对策,必能提高教学效率。应摈弃那种“备一课,教一课”的无计划的做法,在开学初对整本教材作综合浅析,选定6-10篇适合朗读练习的课文,重点练习朗读能力的提高。

(三)教一篇课文的整体安排

以一篇课文教学的安排来说,可选定一个课时重点练习朗读能力的提高。低段课文的教学,大都每篇课文要花两课时,那么,前面选定的6-10篇课文,就可以分别安排一个课时重点练习朗读。以朗读练习为重点,并非以朗读为唯一目标,其他目标如理释词句、理解内容、感受感情等可以有机渗透其中。

三、巧设多种思路

以朗读为重点设计教学主线,可以有多种思路。

(一)逐步升级式

所谓“逐步升级”,即以朗读练习为主线安排教学环节,逐步提升朗读的要求。如教《看雪》一课(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课时重点学习生字,大体感悟课文基本内容;第二课时即可围绕朗读练习设计教学主线。朗读练习可分以下三步提出要求:
第一步要求读得“正确”。侧重读准含生字的九个词语,如“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铺着地毯”、“银装”等,这样,就把诵读与巩固生字、学习词语融为一体了。
第二步要求读得“流利”。可以挑出课文中以下长句让学生读好:“她顺手指了指舆图上的北京”,“接着她就给孩子讲起童年观雪的情景”,“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学生读不流利,主要体现在对长句难于把握,指导学生把长句读好,是读得流利的关键。如前面例举的四句话,最后一句怎么读得流利呢?最好引导学生把这句话分作如下四小节,用竖线标出停顿:“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这样分作四小节来读,就可以读得比较流利,读后也轻易懂自得思。
第三步要求读得“有感情”。读得有感情,对低年级来说,不必要求过高。本课可考虑让学生读好文中四个疑问句,指导学生读好疑问语气。
这样的朗读练习设计,由“正确”到“流利”再到“有感情”,要求逐步升级,每一步的要求具体明确,又符合课标的要求,学生每读一次都会有新鲜感。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对课文词句、内容的感悟也会逐步加深。一个学期能这样练习若干次,学生的朗读水平定会大有长进。

(二)举一反三式

举一反三,指教师着重教一处,归纳策略,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练,再反馈总结。如教《两只小狮子》一课(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课时可考虑以朗读练习为重点设计教学主线。一年级的朗读练习,不要急于求成,不要一上来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是否读得“正确”。
这篇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教师可重点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即第一句):“狮子妈妈生下了两只小狮子。”别以为读这种简单的句子不需要指导,实在很多一年级的孩子不一定读得正确。如:1 学生可能把卷舌音“狮”、“只”读成平舌音,把平舌音“子”错读成卷舌音;2 学生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