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运用情感因素把握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11222 浏览:455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人本心理学者以为,教育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人们却往往过于夸大认知功能,而忽视了情感因素。1966年,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首创的“暗示教学法”(又称“情境教学法”)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试验,获得了优于常规教学的效果。这种教学策略的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发挥情感教学的功能。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应,比如满足或不满足,愉快或不愉快,热爱或厌恶,欣赏或遗憾等。探讨职员发现: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积极的情感(如自尊、自信、喜悦)对学习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正面影响。相反,消极的情感(如焦虑、内向、胆怯)则会影响学生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因此,语文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该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建立动态性教学课堂,使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发挥情感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以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语文。

一、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有着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教学置身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设计,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介入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积极地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以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王升先生说得好:“不管目的指向什么,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学生来说,教学就是一种实在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以学生现实生活的角度去设计现时的教学,这样教学就会布满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①然而,以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有着的不足来看,不少教师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严格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很少甚至是不涉及教材以外的课程知识,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严重脱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现出“被动”、“接受”和“封闭”的三大弊端,学生走进语文课堂,就即是走进了一个早已预设好的“符号世界”。结果是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慢慢地就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卢家楣在2001年所做的问卷调查表明,不善于运用情感的教师首先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不佳上。②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就立即生动活泼起来。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浅析练习能力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联系生活,联系实际,使语文教学与现代化接轨,向学生展示丰富的生活内容,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时代背景、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的心理等相结合,或结合名家名作,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捕捉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或提供时文精品,引导学生解剖生活现象,或结合语文教学,向学生先容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科技知识,或组织指导学生阅读报纸、杂志和收看电视,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接触了解社会。例如,央视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包罗万象,信息量大。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内容都是学生应该知道的。学生居教室一隅能洞晓国际、国内大事,看小小荧屏能览尽天下风物,在有限的时间里占领了无穷的空间。在收看电视时,老师则应提出较为明确的要求,并能与学生同看,适时作一些恰当的点评,帮助学生消化吸收电视内容。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在教学中注入现实生活的内容,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③的教学思想,不断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门不足,了解社会的进展走势,在语文教学中,立足于生活,将教学内容同生活事件、社会近况、学生的志趣、心理需求以及社会思潮等相联系,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以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李镇西以为:“真正布满生命力的语文教育应该有两个指向:生活和心灵。”④要把语文教活,就应当与生活联系起来,深入学生的心灵。生活之树长青,生活就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这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动态性的教学课堂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五彩缤纷的世界。但是,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总是习惯将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中,人为地将这个世界割裂开来。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材和教案的展开过程。教学过程也成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灌输过程。这种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是有丰富个性和鲜活生命力的个体,忽视了知识是学生根据个体经验积极主动建构天生的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更让人担心的是教师往往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往预先设计的轨道上牵引,而争鸣等在课堂进行中天生的动态信息往往被忽略,甚至被人为扼杀,以而导致学生个人熟悉的普遍僵化,缺乏最少的独立性和能动性,使学天生了现成知识的“容器”。这不仅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而且形成了师生间的隔膜,学生不喜欢居高临下式的浅析,不喜欢任人摆布式的接受,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心灵自由,有更多的心理空间,有更多的情感交流。
建立动态的教学课堂,就是以生命的高度用动态天生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课堂教学活动是非预设的、是动态变化的,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却是不完全可控的,是有血有肉,布满聪明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既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而这些变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探讨表明:学班中,语文与数学、外语学科的来自于学生的课堂素材性资源之比为25:3:1。语文课程的这一资源特点,为教师进展教学,进行课堂教学革新教学论文提供了良好的机遇。⑤语文教学要让教材走下“神坛”,让学生在文本中与作者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多导向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体悟,尽力在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使学生在对课程知识的质疑和批判的过程中天生新的知识和技能。杜威说过:“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实践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突破课堂时空,把课堂引进社会、引进生活、引进时代,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辩论会,参观访问,假期调查,校园文化节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求知与做人结合起来。朱熹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社会成了课堂,教师的话语权,传统的课本话语权都被消解了,每个学生的活生生的有着经验,全方位地渗透到课堂中来。
教师通过建立动态性的教学课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倡导学生积极反思探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真正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联系,创造一种灵活自由、动态开放的教学氛围,师生在互动交流中,焕发了生命的,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个体差别得到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其求知的挑起来了,聪明的火花被激活了。在这样的课堂中,不断衍生出丰富教学资源,不断呈现出语文鲜活的生命力。

三、使用艺术性的教学话语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