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见新课标下语文课堂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4-15 点赞:33619 浏览:1561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纲除了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外,更加注重能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有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等,教师也要适应当前的形势,在课堂上下功夫。语文是基础学科,是人们认为“简单”的学科,它包罗万象。怎样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知识,扩大视野,培养能力,是诸多语文教师经常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课;创设情境;合理导向;授业传道;博览群书
一般的人认为在一堂课上,学生学到了新知识,提高了思维能力,培养了修养品德,这就可以成为一堂好课。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呢?我虽然还未走出大学之门,但非常喜欢语文教学工作,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中学听语文课,与中学语文教师交朋友,并在实习期间亲自登上高中语文课讲台,久而久之,对中学语文教学略有拙见。学生学习新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其实是实现认知的过程,而整个认知过程决定了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培养、提高的程度。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过程,就可以使课堂效果显著。

一、创设课堂兴趣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有兴趣就会有积极性,有积极性就会有学习的,有就会有探索行动,学生的自主能力就可以发挥出来。所以要使学生身心投入课堂中,先要创设课堂情境。
语文是一个“杂家”,它融合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一首古诗文本,一篇课文也许并不包含很多的知识,但它却包含着很多素材,这些素材的补充可以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也能丰富课堂,使其不显呆板。教师在课前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材料作为学习的内容,提供较为充足的背景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比如,我在教授《沁园春·长沙》一课时,用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探讨电视剧情节,讨论学生时代的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他的理想、正直、热情等。同学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很容易就能理解课文中的触景生情以及忆同学少年生活后展现出的伟大抱负和伟人胸怀。教授李白的诗时,把“铁杵磨成针”“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研”“下秦淮河捉月而死的传说”“好任侠,喜纵横”等故事情景充分利用,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故事中学生也会加深对李白同情贫困的思想、放荡不羁的性格的了解。教授《荷塘月色》时展现清华园荷塘的图片,让学生进入意境当中去体会景色的美。教授《米洛斯的维纳斯》可以设问题情境,把维纳斯的塑像放到讲台桌上针对课文提问题,如“你觉得断臂的她美吗?”“你想给她加上什么样的手臂”“加上手臂后美吗?”“为什么不加更美呢?”“难道你不觉得她断了臂是一种缺憾吗?”学生面对塑像发挥想象就理解了课文的主题“缺憾也是一种美”的含义。

二、找准时机,合理诱导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职责是尊重主体,面向全体,诱导学生自主学习。魏书生老师的成功,正在于他就是一位“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手。“诱”就是诱发、循循善诱、诱其深入理解,“导”就是因势利导,引领方向。新课程教学一再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要为“自主学习的学生”服务,那么教学行为的变化是做好服务的前提。

(一) 教师设疑,引领学生

有时候有深意的文章,学生不能一下子理解作者的用意,无法质疑,这时教师的步步设疑就能很好地引领学生的思维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618jyw.com
发展。比如教授《我的空中楼阁》时,教师可以设疑:存在真正的空中楼阁吗?空中楼阁是什么样的?既然不可能有真正的空中楼阁,那么作者为什么写空中楼阁呢?空中楼阁有什么含义?为什么可以成为空中楼阁呢?他的空中楼阁是什么样的?
通过教师环环相扣的提问引导,照亮了学生探索课文旨意的航道,点燃了学生心中的火炬。教师再因势利导,领着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学生就会思考、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 鼓励质疑,发幽探微

费尔巴哈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我国宋代的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有疑则有问,有疑则有学,有疑则有知。学生求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正是学生主体参与的表现。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甚至可以在讲完了课文以后,给学生时间就课质疑,让他们的脑子动起来。
比如在教授《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疑问:诗的前两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前面说远,后面却说距离很近,这是为什么?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理解。有的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有的认为:那浅浅的天河,不一定很远。可是那隔着王母娘娘设的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来往。咫尺之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远望而泪眼朦胧等待一年盼望一日的团圆。其实这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同学说的都有道理,关键是他们发挥了想象,他们思考了。

三、 授业解惑,还需传道

历来教育都把“传道”放在培养人才的首位,语文课堂尤其是培养学生修养、渗透做人道理、进行情感教育的广阔的场地。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学业,解答学生的疑惑,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传授做人的道理。
比如,教授《我与地坛》一课时,通过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告诉学生:苦难并不可怕,它是人的一笔财富,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凝重悲壮的色彩,人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生活,痛苦,人们要勇敢的面对苦难,可以让学生对人的生命价值有所思索。教授《劝学》一课时,使学生从荀子生动的比喻中明白:学习可以改变和提高一个人,在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并且有恒心、专心致志。教授《屈原列传》时,通过屈原对楚国的“虽九死而未悔”赤胆忠心,让学生知道一个人要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忠诚,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高中语文课本的范文几乎每篇都对学生品德修养的提高有意义,都很经典。教师只需要把饱满的感情投入进去,未必要用大段的说教,简单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有可能引发他人的心灵震撼,甚至影响终身。
总之,好的语文课可以让学生领悟到祖国文化的底蕴,可以让学生体味中国文字的魅力,可以让学生身心受到良好的陶冶……无论站在哪个角度,关键在于能否使学生在你的课堂中心动,然后手动、脑动,融入到你的课堂氛围中,使其知识储备、能力提高、品德修养得到全面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