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四化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10 点赞:15797 浏览:6913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标更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为体现新理念,教师们大杀回马: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讲授者”为“同等首席”;变“填鸭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还有的干脆革掉“教本、粉笔、嘴巴”的“命”,向课件“进军”,忙于“复制、粘贴”。以为:新课改=多媒体。也有搞“圆桌会议”的。更有师生位置倒换的。凡此种种,无可厚非,都是为新课改出力献策。但任何矫枉过正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笔者以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四化不失为一条成功之路:

一、导语设计趣味化

课首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导语设计有趣,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并迅速了解教师教学的意图。笔者总结如下:

1.激趣导入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调动起学生乐学的胃口,风趣、幽默的导语是关键。如笔者教《项链》时设计的歇后语导语:路瓦栽夫人借项链——爱慕虚荣,丢项链——乐极悲来,赔项链——自找苦吃。编歇后语既批评了主人公的虚荣,也巧解了难点,使学生在笑声中感受到幽默的魅力。

2.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就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间隔,使其尽快进入情境。以下是教《山行》时的导语: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杜牧去秋游吧。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句《山行》。

3.温习导入

“温故而知新”。语文教学选文大都由易到难。特别是每个教学段中后期,更有必要运用这种方式导入。下面是教《小石潭记》的导入: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前面学过他的《黔之驴》,请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再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内容讲授例子化

新课改夸大学生主体地位,但并未摒弃讲授法,讲授中教师出色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很多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原则,以为讲“多”者往往是观念陈旧、分歧时宜。甚至有的学校还明确规定:一节课讲授不超过15分钟,否则就有悖于新理念。在唐代,韩愈就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教师要作好向导,把阅读写作的规律教给学生。充分挖掘教材的例证作用,使学生掌握课文的精华,了解读写的一般过程和策略。下面是教《背影》时的讲授要点:,开头有“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的点题句。讲授了作文的开头策略: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结尾有“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的照应开头,画龙点睛之句。讲授作文的结尾策略。还结合文中对四次“背影”的描述,讲授了描写人物的几种策略。再如文学常识,课文内容,语法修辞等,大都需老师的讲解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学到“举一”,以适应今后的“反三”。

三、合作探究过程化

新课改把“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进展”作为基本思路,以而体现“介入、合作、体验、探究”的进展性特点。“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假如说前面的“例子”是师傅教你的招式,那么这里的合作探究就应该是你苦练内功的过程。怎样使其过程化?笔者以为:

1.明确任务

合作之前要讲清:合作的作用,合作什么,怎样合作,如何评价。初次合作,教师要提出有趣不足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等有一定基础,老师就要把提问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质疑提问,不足设置也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启发学生善于运用“例子”进行“反三”。笔者教《童区寄传》时,提出了如下不足:
(1)与坏人周旋时,区寄哪些方面处于劣势?有哪些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品质?
(2)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于体现区寄起何作用?
(3)本文还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读了本文对你有何启发?

2.合作探究

明确任务后,每个学生要认真研读文本,开始质疑问难,并作出初步解答,形成学习成果。教师巡视,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艺教学论文。让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

3.互相交流

待各组都准备好自己的“果”或“梨”时,就要进行全班交流。让小组代表向全班进行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也可请其他小组解答。各组通过果梨交换,对一些基本不足形成共鸣,就特殊不足再在各组间进行讨论交流,得到最圆满地解决。
在整个程中,教师不能只作旁观者,而应积极介入学生的讨论,或激趣,或点拨,或倾听,或评价。尽可能的使合作探究充分,有实效。

四、拓展延伸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并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再好的课堂教学,也只能是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因此笔者以为语文教学更应树立“大语文”观念。教学基于课堂,却不能止于课堂。课堂不是学习的全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多的是要靠自己主动的去学习。有人将课内与课外比作源头与江流,是有一定道理的。学生课堂上学的“例子”为“活水源头”,要汇集成语文学习的“江流”,还需课外更多的“反三”。教《童年絮味》时,所设计的拓展延伸环节案例:
不足一:作者的童年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
不足二:作者爱劳动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对他今后有何影响?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通过不足的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间隔。使他们能够打破时空限制,进行面对面交流。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立人”的教育。以而真正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由语文向生活的延伸。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