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美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6327 浏览:218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努力追求师生联系的和谐美、学习方式的和谐美、教学过程的和谐美、学习内容的和谐美,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翱翔,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美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翱翔,欣赏学习语文的美。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感受,以为语文课堂教学应不断追求师生联系的和谐美、学习方式的和谐美、教学过程的和谐美、学习内容的和谐美。

一、师生联系的和谐美——同等对话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假如师生不是同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间隔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学习的进展、人格的建立。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同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进展了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夸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同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同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同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联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造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师生联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的技艺教学论文,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索,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熟悉,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对“淤泥”大加赞赏,以为“假如不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以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这么默默奉献着,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有的学生对作者周敦颐对世人追求美的世俗风气所作的批判,持反对意见,以为“富足有何不好,难道还要我们贫穷不成?”等等。学生中这种求异思维,这种革新教学论文意识,实属难能可贵。又如在教学《天子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文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作品续篇,学生往往能够进行大胆想象和夸张创造性地设计出很多幽默的人物对话,安排出很多曲折离奇的情节,塑造出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构思出很多寓意深刻的出色结尾,着实令人线人一新。试想假如没有平时的同等,假如没有平时的宽松,这时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会大胆说出来吗?这时学生会有这样的大胆想象和夸张吗?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有创造。
教师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摩,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

二、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共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合作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语文课堂也成了学生表达和体现自己的场所。学生的不同见解在互相碰撞,互相切磋中得到启发。如学习鲁迅《以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上到“三味书屋”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不足,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感受如何?让学生小组讨论,他们分歧较大,有的说很有趣,而有的却说很枯燥。我继续让他们小组合作探究,他们都以课文里找出充分的理由,最后合作,得出了一个共鸣:既有难得偷来的欢快,但总体是枯燥无味的。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的生活近况有了较多的了解,课堂上出现了热烈的学习气氛,学生收获很大。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点,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进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夸大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实践证实,合作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营造宽松的氛围,强化学生主人翁的意识,调动学生介入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出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教学方式,轻松和谐的氛围,便于学生人人介入,轻装上阵,畅所欲言,达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课堂上,讨论的不足老师一定要认真设计,难度要适中,不足要有探究性,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突出学生的“思”字,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夸大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让学生爱思、乐思。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是学习心得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欢快,一种美的享受。

三、教学过程的和谐美——流畅有序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快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以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间隔缩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不足,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不足。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甚至多次品读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间隔缩短到最小,让学习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不足。整个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读、悟、解。
当学生提出的不足一般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处理不好,教学过程就会出现块状的感觉。我们在处理学生提出的不足时,应精心编排不足的顺序,并在不足的过渡上花心思。如学习课文《我的信念》,学生提出:居里夫人由于发现“镭”而获得诺贝尔奖而著名,但文中为什么一笔带过?居里夫人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居里夫人追求的怎样的工作环境?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为什么字里行间却洋溢着欢快?作者为什么用“逆来顺受”概括居里夫人对痛失丈夫的感受?学生提出的不足杂乱,跳跃比较大。假如按照这样的顺序教学,必定会产生块状的感觉,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就大打折扣。我在处理这些不足时,是这样编排顺序的: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为什么字里行间却洋溢着欢快?居里夫人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环境?作者为什么用“逆来顺受”概括居里夫人对痛失丈夫的感受?居里夫人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居里夫人由于发现“镭”而获得诺贝尔而著名,但文中为什么一笔带过?这样的编排,就把居里夫人的工作、生活态度、工作作风、科学精神牢牢联系起来,不足显得有联系,有梯度,有前因后果,前一个不足的解决,为后一个不足作铺垫,最后水到渠成,整条线索非常清楚。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