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09 点赞:22621 浏览:105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语言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和整体感受或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心理活动和熟悉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学生学习语言的灵性在于语感,语感也是其模拟母语言的主要手段。通过对母语言的模拟,建立初步有语言方式,掌握本民族语言信息,并对外传输。对语感的整体把握,语言积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淀的语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种积淀需要在反复读文中实现。

一、初读,感受语言的童话之美

孩子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与优美的童话故事是分不开的,所以在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优美的童话,新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在小学低年级课本中很多童话,如《自己去吧》、《小蝌蚪找妈妈》、《小马过河》、《猴子下山》等,让很多动物走进课堂并说话,和学生一样生活在一个“人”的环境中,这样比纯粹的说教更能赢得他们的心,使他们乐意走进课堂、走进课文。这样让孩子们带着喜悦、好奇的心情去阅读课文,由于小动物们都是大家熟悉的,他们还会试着读出小动物们各不相同的说话语气,以便表达出自然界中的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不同性格特点,如狼的精暴、兔子的温柔、羊的谦让等,孩子们会在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有助于孩子们感受语言的丰富,音色抑扬和动听,充分感受到语言之美。

二、细读,感受语言时以话美

对话是显示文章主人公最直接、最具鲜明特点的部分,什么样的人会说什么样的话。如在童话《自己去吧》一文中,有两段对话是理解与读好课文的关键。为了引出对话,可以利用直观的图片,看着图片中所展示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看到这幅图,你会说什么话,然后在课文中找对话,再读对话。这里找对话是难点,由于学生年纪小,还不能正确找出对话内容,往往将叙述的语言拉入对话。假如能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站在动物们的态度上,拿出他们喜欢的各种小动物头饰,戴在头上并扮演各种小动物,很自然地就省掉了叙述的语言,直接读出了对话。
练习读对话的过程是语感积淀的过程,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以便读到位。比如让孩子们扮成小鸭子,模仿小鸭子对妈妈说话时的语气,这样小鸭子略带请求和撒娇的语气一下子就读出来了,而鸭子妈妈略带严肃、非常慈爱的语气同时又能生动再现于课堂。教师通过适时点拔、引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了内容,感受到语言的对话美,并将这种体验与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有谁能不爱呢?

三、品读,感受语言的灵动美

古人说:文化载道。什么样的文会赋以它们什么样的道,文道自古是一律的,而道又蕴含在文章的灵动之中。灵动是优美典雅的,灵动也是文学的,经过孩子对课文的初读了解大致内容、细读、感知文章脉络之后,不显山不露水的灵动便跃然纸上。这种美是要求在品读的基础上感受的,品读也会使文章的主旨浮出水面,知其言而更知其所以言。在小学阶段,固然孩子们的感受不会如此深刻,但由品读带给他们的心灵振憾也是巨大的,如以《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孩子们可感受到一种人间亲情;以《一次成功试验中》中,感受到先人后已的高尚品德……他们以各种体载形式的文学作品中感受着人间的真善美,区分社会中的伪丑恶,以生活中、文章中理解道德,知道做人的良好德行。

四、演读,感受语言的叙述之美

语言的美,美在叙述。课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将理性的语言文字材料通过内化转化为形象鲜明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外在视像。每一篇语言文字材料都会在孩子们心中或多或少、或清楚或模糊地形成想象图画,固然有时孩子们是无意识的,但这样文字所要表达的意象、情感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只有经过反复的读,才会使文字内容化为图像在头脑中越来越鲜明,也只有反复的读,这些图像才会越来越生动。
通过读调动学生高涨的情绪,学生也在这些鲜明而生动的图像指引下跃跃欲试,想用肢体语言进入文章。这时,以初步的整体感知至形像的整体把握,语言所描绘的动人场景,典型对话,丰富的图像形式库存于孩子们的大脑中,而表演则又是一次将大脑中的图像转化为语言的过程,所有模仿积淀的语言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思维转化、升华为自己的语言,他们会在表演中自动提取各种库存信息,以自我的形式将由语言到图像,再由图像到语言这一过程展示出来,以而感受出语言的叙述之美。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