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审美体验

更新时间:2024-02-26 点赞:6900 浏览:219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更多地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其审美功能。这既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规定,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进展。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去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进而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全面和谐进展。

一、充分利用教材,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1.学会欣赏优美的语言,进展学生对美的语言的感知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入编的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中人物语言极富个性,生动传神的词语能够表达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反映他们独特的审美态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感受和品味语言的弦外之音;要引导学生领略人物语言,思索语言所展现出的人物精神面貌,剖析人物心灵的奥妙及心理情绪的变化;要引导学生细心琢磨课文中精美的词、句,欣赏优美的语言,以达到积累语言、接受美的熏陶的目的,以而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学会欣赏优美的语言,进展学生对美的语言的感知能力。
2.巧用诵读,感受情感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渗透着作者深厚的情感,这些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品格、道德情操的形成和进展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加强朗读教学,引导学生自行探讨出吟诵的恰当语调、轻重、速度、停顿,品味这种音韵之美,感受作者的美好感情。
3.浅析美的形象,感受人格美。美育具有具体形象的鲜明特点,对小学生来说,极易接受,也符合其年龄特点。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塑造了很多可歌可泣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和非常平凡却有着美好品质的小人物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细致浅析这些美的人格形象,感受他们的高尚人格。让学生通过具体、生动、鲜明可感的形象,产生愉悦的感受,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进而在对伟大人格的感悟及深刻体验中,使自己的思想提升到新的境界,心灵变得高尚起来,变得有追求,有理想,成为祖国的希望。

二、教师要为人师表,以美传美

为人师表是教师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道德的突出特点。它要求教师既才能卓著,更品德高尚;既重“言传”,更重“身教”;既用自己的学识教人,又用自己的品格育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深刻地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
1.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教师要把学生引入科学真理的殿堂,自己就必须具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德。要努力培养出求实、严谨、虚心、刻苦的学生。学风是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和精神风采在对待科学真理态度上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教师的优良作风,对于引导学生形成爱科学的品德是一种无形的气力,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人活着,就要敢于为真理抛开个人的得失,敢于为求知而坚持不懈的奋斗。要致力于形成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专博相济、富有活力的知识结构。以纵向上讲,应当学有专长,术有专攻,对自己所任学科有较为深入的钻研;以横向上讲应当具备相当开阔的科学视野;以进展上讲应当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展而不断更新知识,为自己的知识系统造成一种开放的态势,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教育教学革新教学论文,不断深化的客观形势的要求。
2.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现代教育是主体化、开放式的教育,学生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教育协力”综合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教师作为教育活力的组织者和专门者,应当对教育协力的形成、进展和优化发挥主导作用和调节作用。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尽一切努力,妥善处理好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各方面复杂的人际联系,在校内致力于建设一个团结、坚强的教师集体;在校外积极开发和利用一切对学生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有利的教育因素。为此教师就要宏扬集体主义精神,处处坚持以进展教育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为重,努力培养开阔的胸怀和处理人际联系的艺术。
3.讲究文明,以身作则。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对于教师来说,言谈举止不是区区个人小事,而是一种对于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因素。对于教师言谈举止的具体要求是: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眼前的外部形态。这方面的要求是要清洁整洁,朴素大方,协调得体,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吻合。二是举止。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这要求是体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要与教育教学过程密切配合,发挥出最佳的辅助作用。三是语言。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正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气力启动学生求知的,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把知识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四是礼节。主要是指教师在与人交往时所体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富有时代特点的必要的礼节,是协调人际联系的杠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教师要通过文明的礼节体现出应有的风度,反映出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以而不但给学生以良好影响,同时也推动教学论文全社会团结互助,同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联系的形成。

三、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1.真诚面对。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决不能搞“两重人格”。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表里如一的、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感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学生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信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种小小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欣喜;教师的一点小小瑕疵,则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失望。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人格修养提出严格的要求。
2.全面进展。教师应当使自己尽可能的得到全面的进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人格;应当尽量在学生眼前避免德与才的分离,言与行的相悖,大节谨慎而小节不拘,聪敏过人而举止轻浮。
总之,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既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学生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聪明,让学生热爱语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