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29 点赞:3641 浏览:985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比较法实质上是一种思维策略,这种策略常见有两种形式:一是求同,二是求异。求同的目的是找到相似点,以便掌握其普遍作用上的特点;求异的目的则是找出其差别。比较法能使人迅速、正确地辨别、把握事物的特点或重点,这对刚出大学校门的新手处理教材很有助益。
【关键词】新手;备课;比较法
比较法实质上是一种思维策略,这种策略常见有两种形式:一是求同,二是求异。求同的目的是找到相似点,以便掌握其普遍作用上的特点;求异的目的则是找出其差别。孤立地浅析某一事物,要道出其特点,恐怕是妄度的时候多。由于缺乏参照系,就很难说出是与非、优与劣。所以比较法的优点就是能使人迅速、正确地辨别、把握事物的特点或重点,这对刚出大学校门的新手处理教材很有助益。

一、教学任务的客观需要

《大纲》上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这两句话给予语文学科极高的地位,同时也就赋予了语文学科艰巨的任务。内容包罗万象,知识点如天女散花般地密布于各篇课文中;序列线相互交错、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学语文难,难就难在很多东西让人似是而非,似一座迷宫,造成学好语文非靠点天赋和运气不可。鉴于此,比较法则可以让人耳聪目明。运用求同可归类,运用求异可分类。这样分门别类,知识点、序列线就一目了然。

二、比较法的实际操纵

1.宏观比较,弄清教材系统。
首先,探讨大纲,将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都注重“双基”练习,且“双基”内含基本一致,高中段只是初中段的继续和提高。不同的是有梯度,如阅读,以初一到高三的配置如下:一般记叙文→一般说明文→一般议论文→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文→比较复杂的议论文、读懂文学作品→能对各类文体的文章具备初步评析能力。
其次,再探讨教材,以便落实学年度上下期的具体分工。以初一年级为例,初一上学期侧重完整记事,下学期侧重言行写人。
2.微观比较,确定单元、篇目、课时重点。
同样以初一册为例,共八单元,就有五个单元属广义现代文记叙,其中尤以第一单元最典型,所以第一单元最为重要。一单元共五篇文章,前两篇为讲读,所以这两篇比后三篇重要。然后再比较这两篇。(1)相同点:都是叙事为主且主体皆按起因、进展、结果顺序安排。(2)不同点:前者事情本身简单,时间、地点变化不大;后者事情本身比较复杂,时间、地点变化较大。由此可以确定各篇的侧重点:第一篇重在叙事的完整性;第二篇重在叙事完整的基础上还要讲究记叙层次的清楚。假如第一课用三教时,那么浅析本文第二部分的第二课时即为重点课时。
3.纵比,温故知新。
一册叙事写景,二册记人状物,叙事必有人,记人叙事密切相关,只是目的不同。所以二册学写人不妨先比较一下记人中的叙事与记事中的叙事。前者概括而简约,后者完整而具体。另外写人的文章除叙事外,人的外貌、语言、心理描写还穿插其中。至于写景状物往往融为一体。像这类例子在语法中更是明显,如合成词结构与短语结构。
4.横比,泾渭分明。
现代文三大文体,尽管名目繁多,但区别明显。三大文体乃是依据记叙、说明、议论三种基本表达方式和目的来定的。哪一种基本表达方式占主体一般就是哪一种文体。记叙为主则为记叙文,其余同理。除此以外,还可以这“三家人”的“家庭成员”来辨析。记叙文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六要素以及记叙顺序为伍;说明文与说明的对象、特点、策略、顺序结伴;议论文与论点、论据、论证策略、论证方式连体。这些概念分门别类,就避免了张冠李戴,答非所问。对于四大文学体裁以及很多详目的比较,道理相同,兹不赘述。

三、教改实验及成效

本人上了一个教改实验课,题为《运用比较法浅析描写在记叙文和说明文中的不同作用》,这个课题是运用比较法同中求异这一分支。采用比较法就是为了突破篇目的重点、难点。由于描写在记叙性文章中的作用,学生在初一课文中已经懂得,它使写人记事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描写为什么会在属于语言平实的说明文中出现呢?又有何作用?这些不足光是教师独立浅析,是不轻易让人明白的。只能采取比较法将两者摆出来比较:两者形式完全相同——绘其形、摹其声、状其态,常用拟人、比喻等修辞策略,但斟酌字句,描写目的大相径庭。前者意在使人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一句话,重在使人“感”。后者意在使人明白复杂的、抽象的东西是什么,有何特点,如何辨别或如何使用等等,简而言之,贵在使人“知”。
我们在课堂上举了一组范文与课文《蜘蛛》中“蜘蛛捕虫策略”一段进行了比较:
先温习学过的课文《以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描绘“百草园”的一段。学生很轻易答出是描写,体现了百草园中有无穷趣味,的确是鲁迅的乐园:色彩缤纷、虫鸣雀噪、消息适宜,花草树木俯仰生姿。读者似乎也忘情于百草园之中。显然作者不是要向我们先容百草园里有些什么东西。可《蜘蛛》中蜘蛛捕虫策略一段则不然。我们绝不会为蚊蚋或蜘蛛的死而悲哀,由于这段只是让我们在轻松愉快中明白了蜘蛛的确有各种各样的捕虫策略:或粘,或缚,或兜。
这样,教者轻松,学者轻易,印象深刻具体,而且可以此为范例来浅析其他类似的文章,更防止了在写说明文时不是板着面孔说话,就是插科打诨不着边际。
但是比较法是一种思维策略,又可算是一种教法,但决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如没有可比性便会牵强,比较项选得不恰当也会造成繁琐,走向反面。
总之,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有其广阔的天地,但只有真正理解并熟练掌握它的人,才会渐入胜境,在语文这座迷宫中永不迷失方向。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