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4-07 点赞:3260 浏览:90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张寿康教授曾经指出:“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策略。”他还指出:“比较阅读是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增益智力的重要策略之一。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开展比较阅读的练习是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的确是这样,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一、在比较中熟悉主题

鲁迅的《以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的主题思想历来都是有争议的,众说纷纭。一种意见以为,本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另一种意见以为,本文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是一种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在体现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究竟哪一种意见更正确呢?假如通过比较辨别,就不丢脸出前一种说法更为公道。我在讲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就采用了比较的策略。首先以这篇课文的标题开始,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比较,一个是“百草园”一个是“三味书屋”,把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放在一起,人们在阅读的时候,很轻易就会产生一种悬念:这两种生活到底有什么联系呢?通过阅读人们很轻易熟悉到,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欢快的,而三味书屋的生活的枯燥无味的,主题也就明确了:文章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欢快的心理,也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尤其是文章中的那些引用,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等。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这些既难读又难懂的“古董”呈现在读者眼前呢?不丢脸出,作者之所以要写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话,是针对封建教育或批判封建教育中那种读死书、死读书的读书策略,揭示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这篇文章里还有一个不足,也必须通过比较才能回答。那就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特别喜欢百草园而不喜欢三味书屋,是不是就可以说明他小时候怕吃苦而不喜欢读书呢?提出这一不足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这篇文章的主题。鲁迅酷爱读书是人尽皆知的,那么,他为什么不喜欢三味书屋呢?为了更好地熟悉这一不足,我把三味书屋的生活和学生们的现实读书生活进行了比较,并且在学生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过比较,学生就会发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读书生活相对来说都是比较乏味的,要想获取丰富的知识而又不想吃苦,肯定是行不通的,想轻轻松松在玩耍中学到丰富的知识,可能不会那么轻易。通过比较,还使学生熟悉到,我们现在读的书是健康的,有作用的,读书生活要比三味书屋丰富得多;而三味书屋读的只不过是些死书。

二、运用比较法浅析人物形象

在教学《药》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运用了比较的策略来浅析华老栓与夏瑜这两个人物形象。在讲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要求学生以课文中的人物与人物的联系、人物与环境的联系,去浅析这两个人物形象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经过两个人物的比较,大多数学生有了一致的熟悉,那就是华老栓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愚弄、对封建统治阶级及其爪牙的欺侮和压榨麻痹不仁,丝绝不觉悟;而夏瑜则公然喊出“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样明确的革命口号有着明确的战斗目标,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熟悉。然后,再进行比较,熟悉这两个人物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性格特点。夏瑜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思想觉悟,对社会能有这么清醒的熟悉,是他勤于学习、善于熟悉社会、辨别是非的结果;而华老栓的愚昧、麻痹不仁是他长期被愚弄、不关心社会所致。

三、通过比较熟悉语言的妙处

我在教《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就运用了比较的策略。这篇课文固然是一篇说明文,但它的语言非常正确、生动。我先列出一组句子: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紧耕地;桃花开了,要赶紧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然后让学生以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以沉睡中苏醒过来。”“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落下来。”“杏花开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这些对应的语言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使后者语言的正确性变得具体了。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甚至能妙语惊人,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责任编辑黄日暖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