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27853 浏览:123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从事综合高中语文教学已经第二个年头了,因为是第一次教单招班,所以心里很没底,只好一边摸索一边学习一边教学。所幸的是对口单招考试中语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什么,考什么”。所以在我看来,基础知识点非源于:大学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常之重要,如果能够熟练背诵于心,那是最好不过的了。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及检验,我发现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得并不够扎实,并且容易混淆。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
果,我经常不定时地在早自习或者课后来抽查。原先我认为这项要求提得很恰当而且收效也不错,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有
了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早操后,我在操场上随便抓了我们班的学生小王来抽查文学常识的背诵。“你说说,《森林写意》的作者是谁?”小王想都不想立刻回答“李刚!”“啊?”我大吃一惊。“哦哦,不对不对,李刚是我爸,应该是徐刚。”小王挺不好意思,看着我想笑又不太敢笑。接着我又陆陆续续检查了好几个学生,因为《森林写意》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篇幅较短,学时较少,所以,对于这篇课文大家反而都不太重视,较多的学生连文章出自哪里都答不出来。直到我检查到了一个学生,她很熟练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我也是很随意地问她:“你怎么记得这篇课文的出处啊?我上课只是一带而过,好多同学都没答出来呢!”她有点害羞地说:“一开始我也没注意,后来我就想森林不就是树嘛,树是长在地上的,所以,就选自《倾听大地》。”我发现她的记忆方法很好,于是上课的时候就推广给了全班同学,大家也都觉得这样不错,我也信心满满,认为以后如果再考到这个问题,那肯定是没问题。过了两天,我继续我的检查任务,但是新问题又出现了,当我问到:“《离太阳最近的树》出自哪里?”好几个学生脱口而出:“《倾听大地》。”这让我欲哭无泪,所以上课就当做笑话说给大家听,然后又趁着机会好好把这两个知识点再做总结。学生在听到这事的时候,都会心地笑起来,但是我却笑不出来了。
我想让学生好好背诵,学生也愿意配合,但是好像不得其法。偶尔好不容易找到了小捷径,可学生却又弄混淆。到底是我没有讲清楚,还是学生没有听明白,抑或是他们仅仅是在敷衍我。这些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平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一些表现:
有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抱无所谓的漠视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所以大多数学生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暂时打入了“冷宫”。
有的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漠视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仅仅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学过了”的回答聊以。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
……
到底应该如何改善和解决学生对待语文的不重视和漠视呢?我在思考。大家都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日复一日如庖丁解牛一般来剖析文章,如何提高“兴趣”呢?后来几次备课中的灵光一闪让纠结中的我好像看到了一丝光明。
《森林写意》这篇课文中,有一大特点就是作者把绘画的画
法——“写意”运用于文学写作中。到底该如何向学生来讲解“写意”呢?我遇到了困难,因为以前在讲解绘画技巧的“白描”时,我花了很大的力气、较多的时间,可大部分学生还是一头雾水。到最后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某篇课文中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让他们来
说一说什么是白描,他们说不上来,更别提运用到写作中去。这次不能再重复以前的毛病了,我该怎么办。突然我想到了,“写意”不正是一种绘画技巧吗,那我为何不从绘画入手呢?于是我从网上找了部分写意画,然后就相同题材如荷花、山水,分别找了相对应的写意画和工笔画。把这些画放在一起,不用多说,我就知道了两者之差别及何谓“写意”。上课时,我先介绍了这两种画法的不同之处及各自的好处,学生果然听得云里雾里,接着我把写意画展示出来,学生只是懵懂地看着,直到拿出了同为“荷花”题材的写意画和工笔画作对比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再配合我的介绍,他们很清楚地了解了这种绘画技巧及写作技巧。——原来视觉的冲击力那么
有效!
《明湖居听书》一课,我在备课中碰到了映衬烘托及侧面描写这两种很常见的写作手法。当时脑子中忽然就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海上钢琴师》,当中有一段斗琴的片段拍得十分精彩,为了展现主人公1900高超的琴技,镜头扫过,细致展现了每一个观众的表情、动作。仔细一想,虽然学生学过了,但到底会不会呢,这就需要用写作来检验。可写什么呢,总不能随便出一个题目就让学生来运用这两种手法吧,这样的题目太空洞,这时,我想起周杰伦的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同样也有类似斗琴的片段,如果让学生来写这一段,很多学生会重复我之前上课讲解过的内容,这样就达不到检查的目的。于是我在网络上选择了周杰伦在一次演唱会上和另外一位歌手的钢琴合奏片段,请学生仔细看,仔细听,注意周杰伦的表情动作,另一位合奏者的表情动作及周围观众的反应,再做描写。学生非常感兴趣,看得认真、听得仔细,看完一遍还要求再看一遍。看过片段后,再写作,大家都觉得“下笔如有神”,不一会就都写了出来,而且基本上都能够正确运用这两种写作手法。——原来视觉加听觉的效果更好!
由此我不禁联想到了《庖丁解牛》这篇课文,庖丁的手法之所以高超,是因为他通过多年的实践掌握了牛的骨骼结构,并且按照牛的结构下刀,所以做到游刃有余。可是语文教学却恰恰相反,如果只是按照固定模式来教学,那么学生也只能是死学。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就必须先要了解学生的喜好,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只是首要条件,学会才是重点。教学过程不能只靠兴趣,有效教学方法的选择也非常重要。由此我又联想到了写作中常常出现的一种修辞手法——“通感”。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转换。通感的妙处在于它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章艺术效果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使用通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适时地启发学生的语文应用意识,通过不断地渗透、
反复强化,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成长必经痛苦,痛苦过后将会更加甘甜。
(作者单位 南京旅游营养中等专业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