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三湘沐三湘山水育一代诗魂学年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5985 浏览:195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的诗词,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诗词史上的又一座丰碑,这与他本人的思想、性格、经历、学识和艺术修养有着密切关系,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湖湘地域文化的熏陶,是成就诗词独特思想与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湖湘文化特别是韶山乡土文化是诗词的地域文化特色的突出表现

在韶山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8岁起,进入私塾读书,用他自己的话说,读了“六年孔夫子”。1910年秋,16岁的进入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在这里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911年决定离开东山去省城长沙求学,他改写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的一首七言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以此表明心志。
长沙求学对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1918年春,在《送纵宇一郎东行》里曾自豪地说:“少年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表达了他对以屈原、贾谊为代表的爱国忧患意识和人杰地灵的湘楚浪漫主义文化精神的继承和仰慕。在长沙求学和工作的期间,组织过新民学会,主编过《湘江评论》,创办过文化书社,积极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和改造社会的真理,最后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是在湖南韶山和长沙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并由此走向全国而闻名天下的。
韶山,地处湘江中游西岸,是一个群山环抱的“风水宝地”,虎踞龙盘,景色秀绝。韶山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有“韶山八景”和“韶峰四绝”等著名自然景观。秀丽山水对的身心起到了净化作用,陶冶出率真、淳朴、倔强、浪漫而又多情的个性,在诗歌创作上给他以豪气、灵气。
在的笔下,写山,有岳麓山的“层林尽染”;昆仑山的“横空出世”;庐山的凌空“飞峙”;钟山的“虎踞龙盘”;六盘山上“红旗漫卷西风”;五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革命圣地井冈山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森严壁垒”“众志成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是“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写水,有湘江“碧透”,赣水“苍茫”,金沙水“拍云崖暖”,洞庭“波涌连天雪”,长江“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无论是写山还是写水,超乎山水之上的乐观豪放的情怀都被表达得酣畅淋漓。
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七律·到韶山》中诗人通过对韶山32年间的斗争历史的回忆和今昔面貌的对比,深情地表达了对故园的怀念,突出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旷世豪情,赞颂了韶山人民的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在公开发表的诗词中涉及湖南的诗词,除《七律·到韶山》外,还有《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沁园春·长沙》《西江月·秋收起义》《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等以及咏屈原的七绝一首和咏贾谊的七绝七律。这些诗词虽写于不同年代,不论是写湖南山水,还是写三湘人物,都洋溢着以屈原、贾谊为代表的爱国忧患意识和以湖湘文化为代表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寄寓了诗人对故土乡亲的无限情思,这种湖湘情结成为诗词中最为突出的一大特色。

二、湖湘文化特色在的革命经历和思想发展脉络中有集中表现

湖湘文化包罗万象,兼收并蓄,有极深厚的地域文化背景。其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经世致用的务实作风,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浪漫主义文化精神等主要特点,在整个诗词中都有鲜明的展现。
早在1915年,为挽学友易昌陶英年早逝写的五古诗:“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明确表达了御侮杀敌的报国之志。1918为罗章龙赴日壮行:“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抒发了进步青年的远大志向和博大爱国情怀,勉励友人像鲲鹏展翅一样成就一番伟业。在《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中,也同样表现了要改造人类社会的宏伟气魄和伟大力量。这些诗词在充分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象的同时融汇着昂扬、浓挚、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种以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以解放全中国为重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显示了诗人壮阔的胸襟。
正是这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爱国情怀和革命奋斗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自力更生,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如《水调歌头·游泳》《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等,赞美了广大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主人翁姿态,歌颂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描绘了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美好未来。
诗词在艺术上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想象丰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挥神话传说及其形象的社会功能,创造了一种神奇广阔的境界,体现了中华民族尤其是湖湘故土的浪漫主义文化精神。
在1931年春的《渔家傲·反每一次大“围剿”》中,运用和发挥了共工以头触不周山这一神话传说。“不周山下红旗乱”,以共工喻工农红军,共工一怒而触不周山,引起天地翻覆,曲折而又生动地表达了工农红军的社会理想与斗争精神,古老神话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蝶恋花·答李淑一》运用了吴刚和嫦娥的神话传说,借烈士姓氏的巧合及魂魄升天的民间习俗,“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艺术地把人民对烈士的怀念与崇敬之情映入到吴刚捧酒,嫦娥献舞的画面上,生动地烘托出烈士圣洁的形象和崇高的革命精神。这种独特的审美趣旨和对艺术个性风格的追求,使在诗词天地的遨游中,透露出俯视人间天国,打通凡俗思路的巨人般的情怀,闪烁着强烈的时代的光辉。

三、源于乡土、高于乡土,对中国当代文学及社会教化影响深远是诗词地域特色的重要作用

就主题与题材而言,诗词无论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征战诗还是个人抒怀,大多取材于中国革命的实践,描写社会现实斗争和有政治意义的思想主题。这一特色,对当代文学发展及作家的创作风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湖湘籍作家或诗人,如古华、莫应丰的小说创作,未央的诗歌创作中都有这一特色的鲜明展示。
就艺术方法和艺术风格而言,诗词蕴含着澎湃的和深刻的哲理,充满着唯物辩证法思想。由于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因此,“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万里长空”“寥廓江天”,皆可集于笔下;“千秋功罪”“往事千年”“三皇五帝”“唐宗宋祖”,都在评说之中。在旧与新的关系上,重除旧布新,破旧立新;在古今关系上,重薄古厚今,借古励今;在人与天的关系上,重把握规律,人定胜天,故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这对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湖湘文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贡献。
就思想艺术而言,诗词对于中国革命,是史诗,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是诗教。《采桑子·重阳》揭示的“人生易老天难老”“战地黄花分外香”的革命宇宙观和革命人生观;《贺新郎·读史》表现的从“人猿相揖别”到“上疆场彼此弯弓月”的唯物史观;《念奴娇·昆仑》抒发的“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崇高共产主义理想;《七律·到韶山》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无私奉献精神;《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积极进取精神,都是诗词教化作用的具体体现。这种教化作用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繁荣,都有着深刻的启示源于:论文的格式www.618jyw.com
和极为重要的指导教育意义。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委党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