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宋史,苏颂宦海沉浮探析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18537 浏览:828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北宋名相苏颂二十三岁入仕,五十多年为官生涯,历经五朝更替,在庆历新政、熙宁变法、元祐更化等历史事件中无一不建全身而退,保全了自身与家族。他的为官之路值得探究。
词:为官之道圆融谨慎进退有度
众所周知,仕宦之路上靠山和政绩寸步难行,更能做到宰相一职。而身在党争最为激烈的,苏颂的墓志铭上却留下了“论议持平,务循故事,避远权宠,不立党援”这样的评论。在古代历史中,“避远权宠,不立党援”的官员大抵有两种,陶渊明式的隐逸遁世之人,李商隐式的夹杂于两党之间,遭到各派打击之人。“避远权宠”远离了祸端,也远离了政治高位的可能,“不立党援”即了放弃仕途理想,求全自保。
苏颂何以能在残酷的党争中“避远权宠,不立党援”,又政治高位,就此将苏颂的仕宦之路展开探析。

一、入仕之初

史载,苏颂于庆历二年(1042)参加科举,夺得笔试的成绩,受到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但事实上,欧阳修与苏颂的父亲苏绅曾经交恶。《宋史》列传第五十三《苏绅传》载:“王素、欧阳修为谏官,数言事,绅忌之。”在近乎你死我活的党争之下,欧阳修不计父子之嫌,对苏颂赏识有加,足见苏颂的人品和能力。
就在欧阳修的赏识之下,苏颂以笔试的科举成绩仕途。他次担任的官职是以八品下的初等职官,这无疑处在北宋政治集团的底层。而后,苏颂辗转宿州、江宁、南京等地七年,均无机会升迁。
古代官员的升迁大抵条件:优异的科举成绩,的任职时间,在任期间内的良好政绩和上司的提携。苏颂三十岁在南京做留守推官时已经了前三个条件。他的次升迁要等到重遇欧阳修。

二、步步高升

在担任南京留守推官期间,苏颂重遇了当年的主考官欧阳修。《宋史》列传八十三《苏颂传》记载:“(苏颂)调南京留守推官,留守欧阳修委以政,曰:‘子容处事精审,一经阅览,则修不复省矣。’”[3]此时正是皇祐元年(1049)。这一时期,庆历新政业已夭折。欧阳修此时留守南京便是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失败而被贬谪。但时机很快便降临了,恰恰是在皇祐元年,沉寂多时的欧阳修再次机会重新回归朝廷。,欧阳修对苏颂的赏识便成了苏颂升迁的敲门砖。
是欧阳修,当时同样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失败同在南京的一代宰相杜衍将苏颂奉为知己。史载:“衍又自谓平生人罕见其用心处,遂自小官以至为侍以、宰相所以施设出处,悉以语颂。”[4]史料中,杜衍对苏颂的赞赏说是情真意切,非同一般。能让一代名相如此青眼有加,直为苏颂的升迁又添了一道筹码。巧合的是,杜衍也在皇祐元年这一年重新回到朝廷。
受到两位德高望重大人物的器重,苏颂次以以八品下的两使初等职官升迁到了,馆阁。若非庆历新政失败,导致欧阳修和杜衍被贬谪地方,苏颂似乎很难遇到的伯乐。而恰恰是历史的洪流给了才华横溢的苏颂绝佳的机会,使他被识的千里马,以而进而顺利全国的政治中心施展抱负。
以皇祐五年(1053)到嘉祐六年(1061),苏颂在太常礼院、集贤院等地担任礼官或以事医书校正工作。九年馆阁生涯,苏颂再次调入地方,为民请命,政绩斐然,仅仅两年时间又迅速被调回。苏颂在《追省生平述怀诗》的自注中说:“予守颖将二年,忽被召迁府界提点。”[5]这“忽”字点明了调回这一消息出乎苏颂的意料。
实际上就在嘉祐八年(1063)三月,北宋朝廷发生了的变动,仁宗驾崩,英宗即位。新一任的皇位继承者在上任之初就立即召回了出任地方的苏颂。这一举动令苏颂本人都感到了意外。
将后来哲宗保全苏颂一事佐证。《宋史》苏颂本传中记载:“及贬元祐故臣,御史周秩劾颂。哲宗曰:‘烦知君臣之义,无轻议此老。’”史料中,宋哲宗是绍圣绍述事件中保全苏颂的最量。本传作出解释:“方颂执政时,见哲宗年幼,诸臣太纷纭,常曰:‘君长,谁任其咎耶?’每大臣奏事,但取决于宣仁后,哲宗有言,或无对者。惟颂奏宣仁后,必再察哲宗。有宣谕,必告诸臣以听圣语。”[6]旧党在宣仁太后执政期间对幼主哲宗极为轻视,苏颂由始至终以君臣之礼侍奉幼主,哲宗上台后因感念“旧恩”便出言力保。
由哲宗作保一事推之,苏颂也很有可能在英宗未登大宝之时两人就有过交集,受过赏识。在英宗在位的几年里,苏颂的仕途一路平坦,担任了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三司度支判官,代表了整个宋国出使辽国。直到熙宁元年(1068),二十岁的神宗上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命运并落在苏颂头上。刚任命为淮南转运使的苏颂,“到任五月,召还修起居注,擢知制诰”[7]。知制诰一职说是行政枢纽的中心,皇命下达的经手人,与此前的苏颂所担任的官职同日而语。而这仅仅发生在神宗登基之初,与英宗当年以地方召回苏颂的事迹何其。所能的,是懂得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为官圆融谨慎,经营仕途极其成功的苏颂。

三、仕途遇阻

每每君主更替之际,苏颂就会由地方,并且所居官职一次比一次大。直到“熙宁三舍人”事件发生后,苏颂平坦的仕途才出现了阴霾。这件事,苏颂辗转在地方,赴任婺州、亳州、应天府、杭州等地任知州或知府,后因陈世儒案遭受诬陷以致入狱。这几乎都与失去皇权庇佑莫大的联系。
这一场“熙宁三舍人”事件是苏颂仕宦之路的一大转折点,苏颂反对皇命最为激烈的一次。历来谨言慎行的苏颂在这一次事件中体现得十分强硬。
当时王安石越级提拔秀州判官李定,李定的除官词头送达到苏颂、宋敏求与李大临手中后,却一一被退还。苏颂在封还词头时使用的强硬措词触怒了皇权,结果便被剥夺了知制诰的职位。本传记载:“并落知制诰,归工部郎中班,天下谓颂及敏求、大临为‘三舍人’。”[8]
苏颂身为知制诰却公然违抗皇权,其深层理由一来与宋代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削弱密切;二来事件的是破坏任官制度的王安石而非宋神宗。所以,一向谨慎圆融的苏颂做出违背常态的大胆之举并非是不自量力地在挑战封建王权,相反,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封建礼法规章。苏颂不惜以自身前途筹码,誓死维护礼法尊严,这无疑是他的行事原则中一条逾越的底线。

四、荣登相位

违抗皇权的后果是必定会受到惩罚。十年辗转,在元丰三年(1080),六十一岁的苏颂才了一次帝王与臣子和解的机会,史载:“帝曰:‘朕知卿久,然每欲用,辄为事夺,命也夫!卿直道,久而自明。’颂顿首谢。”[9]苏颂这一谢的是十年颠簸的苦难。服刑期满后,苏颂年年步步高升,直至升为光禄大夫、礼部侍郎。
到此,“不立党援”的苏颂在党争中一一得以保存,唯独在违抗皇命后历尽坎坷艰难,正好了其背后最大倚仗是帝王的信任。其实,无论党派如何斗争,究其实质最高统治者操纵的结果。而深谙其理的苏颂十分清晰地了这一点,所以在多次政治斗争中屹立不倒。
就在司马光未废除王安石新法的前一年,即元丰七年(1084),光禄大夫、礼部侍郎的苏颂接到了母亲陈夫人的死讯。在这的一年,苏颂服丧远离了政治斗争的中心。等服丧结束,便是哲宗元祐元年(1086),旧党宣仁太后势力,全面打击新党,排除异己,清洗朝廷。苏颂便在这一场清洗中填补了高位的空缺,在元祐五年(1090)二月,荣登宰相之位。

五、罢相归隐

苏颂担任宰相实际一年左右的时间,元祐八年(1093)三月便遭人弹劾。一旧党失势,新党上台以牙还牙全面清洗;另一北宋政局内忧外患,无人有力挽狂澜之力。此时宋哲宗出面作保,使苏颂免除党祸的幸存者。苏颂辞去相位,毫不留恋,保全了个人安危,也在后来的崇宁元祐党人碑事件中保全了整个家族。
六、结语
苏颂在仕途上的畅达,与机遇有关,也与个人修养莫大的联系。他“至人冥观尽物理,岂以形质论精粗,禀生大块厥类众,合则一理散万殊”。[10](苏颂《陈和叔内翰得庄生观鱼图於濠梁出以相示且邀作诗以纪其事》)“一理散万殊”即说的是事物内部的进展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探讨。此理运用于探讨自然科学,也同样适用于世事人情。所以,每每的转折来临,苏颂都抓住机遇,做出最恰当的判断,进退有度。他一生性格务实谨慎,政绩卓著,博学百家,思想深邃,其为官之道值得深思和学习。
注释:
[5][10]苏颂:《苏魏公文集》,北京:书局,2004年版,第1191页,第51页,第36页。
[3][4][6][7][8][9]脱脱等:《宋史》,北京:书局,1977年版,第9813页,第10859页,第10859页,第10867页,第10862页,第10862页,第10864页。

(王密密浙江杭州师范大学31001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