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实践

更新时间:2024-03-27 点赞:18524 浏览:8298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创设不足情境“反弹琵琶”,实践逆向阅读的探究

所谓“反弹琵琶”,就是以逆向思维阅读文本。即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提出不足,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引领学生突破思维定势,逆向揣摩文本的结构特点、主题意境,以及作者的表述策略,甚至思维方式,思维空间,以而强化学生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创设不足情境“反弹琵琶”,往往能使“情”更真,“意”更切,并及时反馈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1.变述式探究——“反弹”文本内容
变述式探究就是在基本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创设不足情境,引领学生变换人称或角色,转变课文的叙述方式,再造文本逆向表述。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捉住提领全文的关键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牢牢拥抱在一起”,教师巧引学生动情演读,设问:“阿曼达,此时,你看到的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你最迫切地想以父亲那儿了解什么?”于是,“儿子”会描述看到了满脸灰尘、衣衫褴褛、浑身血迹、疲惫不堪……的父亲,并惊奇地问道:“爸爸,你怎么了?你是怎样发现并解救我们的呀?”启发学生由果溯因,身临父亲情境,以父口讲己事,“反弹”课文内容,内化文本。再加上教师以“儿子”的身份,不时激动地、敬佩地、感恩地插问,以文本中“知情者”的身份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说出父亲看到废墟后与别家父母不同的心境、体现;想象苦挖8小时,12小时……38小时的周边环境变化,神情变化,以及身体、心理困境等,体悟父亲执着的言行:“儿子,你在哪里?爸爸来救你了。”“儿子,你一定要挺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儿子在等着我,我不能失信于儿子,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挖掘到底,决不放弃!”……
如此创设文本情境,变第三者叙述为文本主人公自述,可插进丰富的心理活动和细节描摹,生动具体地描述父亲以高度的责任感,超越常人的顽强毅力,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让学生更真切地体验父亲救子的艰辛,更深刻地感受父爱的伟大。
2.活用化探究——“反弹”文本特点
活用化探究就是学生通过所读作品的内容情节、语言表达,探讨作者写作的思路,采用的体现手法,语言的运用等等,以而得到写作方面的具有规律性的知识。再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写作特点,灵动仿说仿写类似文章。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如《生活的好帮手——电脑》教学后,设问:神奇的电脑管起了我们的住、食、行,那么凭借生活所需,你还希望创设具有哪些功能的物品呢?让学生结合相关科幻知识,运用课文按几方面并列说明的策略,分组说一说,写一写。这下学生可来劲了,什么“四季如春空调衣”、“微型万能书包”、“多功能眼镜”、“魔鞋”、“神奇警示课桌椅”、“笔记本百科全书”……只要想的出,他们就能例谈得头头是道。又有谁能说,他们今天的幻想不能成为明天的现实?
如此,以语文的观点探究科普文章,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和理解、创造性的想象和表达,可有效地凸显科普文章的语文性。显然,学生的认知建构也可以超越文本,
3.人文化探究——“反弹”文本主题
人文化探究就是引导学生由“语言(文本)到主题,再由主题到语言(再造文本)”的阅读过程,实现人境融合。
如教学《可爱的小蜜蜂》一课,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悟蜜蜂精神:“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然后设问:这蜜蜂精神又体现在哪些人身上呢?他们又在为谁怎样地酿蜜?“真情关怀”自然会达到换位移情的效果,学生在反观自身的同时一定会受到丰富的启迪。再让学生仿文拓写。学生在“读”、“写”、“评”、“悟”一个又一个情境中,可逐步深入地展开与文本主题的对话,获得对作品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以而增进父母、老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亲情。当然,对激励学生自己变成“蜜蜂”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巧设生活情境“创弹琵琶”,实践革新教学论文阅读的探究

真正有效的、能使师生产生共鸣的教学情境,是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相符合,与学生所在的生活环境相符合,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相符合的。它更多源于真实的生活。“创弹琵琶”,顾名思义,是一种革新教学论文思维。即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充分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激发学生的探究。
1.对应式探究——挖掘文本意蕴
对应式探究就是根据课文显现内容挖掘相应的蕴含内容。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展示与提高创造机会。
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儿子以父亲那儿汲取的伟大气力,真切地体验儿子安慰、鼓励同伴的不轻易,谦让的“了不起”,对应父亲废墟上的感人故事,捉住关键句,创设生活情境,由“父亲”询问阿曼达或由旁人打听其他孩子,创弹文本隐蕴的情境——废墟底下近39小时的故事,可深化主题,拓宽意境。
2.链接式探究——丰富文本语境
链接式探究就是指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链接生活内存、知识积淀、情感因素和阅读经验,开放情境,为文本填补空缺,拓展延伸。丰富语境,增加阅读教学内容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如教学《燕子》,可引导学生观赏“燕子飞行于春光美景间、屋檐巢穴中姿态”的录象,补充拓写“春、燕美景”,如:“在和煦的阳光下,在习习的春风中,在蒙蒙的细雨间,燕子时而拍拍翅膀在绿油油的禾苗上盘旋,时而展开翅膀在花草丛中滑翔,时而又落在柔柳翠叶间呼朋引伴,时而又直奔巢穴喂哺乳燕,时而又在院子上空教雏燕飞行……燕子不辞辛劳地履行着庄稼卫士的职责,无私的奉献着做父母的爱意。啊!燕子带着他剪刀似的尾巴,为我们剪出了一幅幅“春光烂漫图“、“鸟语花香图”、“爱满人间图”……
如此引领学生链接生活赏读,不仅全方位、多角度体验了春光美景,还感受了燕子勤劳和无私奉献爱心的情感,丰富了文本语境,升华了文本意境。
3.模拟式探究——激活“视、听、触”觉
模拟式探究就是模拟文中设置的情境,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畅谈见闻感受,进行创造型的语言实践。这样,可以使阅读主体享受实践的欢乐,探究的幸福。
如教学《说茶》,可以把课堂模拟茶室,创设情景,设置对象,分组合作,体验品茶那高尚的精神享受。由于孩子所泡的茶叶品种不同,所以感觉到的色、香、味也不尽相同。孩子边品赏边交流,之后,让学生模仿第三自然段总分段式写法,把各自的感受写出来,如:“苦丁茶的姿态可真美呀!瞧,躺在杯底的墨绿色的苦丁茶多象一根根又细又短的线末,又象一个个玲珑多姿的小精灵。我小心翼翼地将开水冲进杯里,“小精灵”就纷纷以杯底翻上来,还不时地一颤一颤、一抖一抖,“哧—哧”舒展开身子,换上了鲜绿的连衣裙,像“>”号,像“<”号,像“S”形,像“L”形,像一叶叶扁舟在水中荡漾,又像一群芭蕾舞演员在一上一下、一沉一浮旋转舞蹈……”
“茶叶真香啊!闻一闻,香气袭人,令人感到仿佛正置身于翠流的茶叶山上,呼吸着清晨新鲜的空气;再闻一闻,清香飘逸,使人精神倍爽;继续闻闻,清醒头脑,赏心悦目……”
这样模拟生活“创弹琵琶”,不仅激活了学生的“视、听、触”觉,丰富了表达素材,突显了语言实践的欢快,又陶冶了学生的生活情操,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能力,还可产生出奇制胜,令人线人一新的效果,创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别样风景。

三、创设视听情境“串弹琵琶”,实践互动阅读的探究

何谓“串弹琵琶”?即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多人介入,交互协作,完成教学任务的阅读练习活动。它是阅读教学中互动性的直接体现。为师者要善于凭借文本,创设视听情境,引领学生公道想象,有机整合文中文外人物的形象及活动情形,体验未曾经历过的生活,甚至创设课文外的生活情境,进行多向互动的语言交际。
1.场面化探究——拓展或完善故事情节
场面化探究就是通过补白、续编等方式把那些言尽意未尽的课文来个形象化场面展示,起到拓展或完善故事情节的作用。
还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这对父子回家后,家人会询问,记者会采访,政府官员会表彰,感恩者会送锦旗等,众人交互“串弹”,人文交融,结局美满。又如:《负荆请罪》、《穷人》、《少年闰土》等文章也可进行场面化“串弹”。不过,这场面该设在文中,还是文尾,得视具体情境而定。
2.串联式探究——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串联式探究就是设定特殊对象,串联文本主人公剖心演绎。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解读文本,体悟真情。引导学生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如教学《“出色极了”和“糟糕透了”》,老师以记者身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视听情境——穿梭采访:
“请问小巴迪,当你听到母亲唯美的赞扬声时,你心里感觉如何,都做了些什么呀?”
“请问妈妈,你真觉得巴迪的诗出色极了吗?为什么给予这么高的评价?”
“请问父亲,你为什么对巴迪写的第一首诗作了如此残酷的评价?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再问巴迪,面对父亲的评价,你有否感到伤心透了?那到底是什么气力支撑你走向成功的呢?”
如此,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心灵,在穿梭的人物交流中贯通全文,长文短教,并使静态文本活动化。以而在沟通心灵中明白:“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母亲那慈爱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父亲那严厉的爱使“我”不走向歧途。由于“我”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所以在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不会产生自傲和自卑,不断前进。
总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全面的、进展的、多元的。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构建多元互动,强化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主动介入、乐于探究、勤于思索、善于动手的再创造过程,以期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