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对话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5485 浏览:1990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同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改以来,沉寂的课堂热闹了起来,对话成了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对话理念的引入,的确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仔细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由于观念的偏差、熟悉的局限,导致对话教学中出现了很多虚浮和无效现象。因此,有必要对对话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纠偏,构建积极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框架。

一、对话真实作用缺失的反思

(一)教师主宰的“假对话”

教师固然以形式上给予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但是整个对话过程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预设的框框中。教师不是“主导”,而是“主宰”。固然课堂有问有答,但是在话语霸权之下,不过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步一步地接近预先设计好的答案,教学完全封闭在教师的诱导之中,成为掩人线人的“对话圈套”。属于语文教学本性的心灵对话严重缺失,学生在这样严密制约教学论文的对话中,失去主体的个性、情感和思想,陷于精神上的单一与苍白。这样的课堂对话所体现出来的不是学生学习、感悟和建构知识的过程,而是被教师强势牵引着的方式化的表演罢了,是语文课堂的虚假饰物和华丽包装,是装腔作势的“假对话”。

(二)脱离文本的“空对话”

文本是学生的第一熟悉对象和对话伙伴,是师生课堂对话的直接凭借和依据。有些教师为了天生“无法预约的出色”,为了“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就以“同等的首席”中让出来,成了教学的“旁观者”和“局外人”,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随意发挥,漫无边际地自说自话,置文本于不顾,严重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如,一位教师教学《秦始皇兵马俑》,在总结课文时问学生:“面对这雄伟壮观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呢?”学生回答:“我以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制造兵马俑的劳动人民。”“我以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假如秦始皇不为自己制造陵墓,就不会留下兵马俑了。”“我以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兵马俑陶片的农民。”“我以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考古专家。”“我以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特,以不同的角度猜测着教师的“答案”,教师由于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也莫衷一是,无果而终。这种脱离文本视野,缺失文体价值观的对话,是一种没有潜质的“空对话”。这种没有作用天生的对话只能是空洞无物、毫无作用的语言形式。

(三)漠视差别的“偏对话”

对话教学的第一要义应该是和同等。要求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最自然、最真诚的交流,真正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领域,倾听他们幼苗拔节、心灵开花的声音;欣赏他们蓬勃向上、笑脸灿烂的样子;分享他们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途中五彩斑斓、妙趣横生的故事……遗憾的是,我们发现很多的语文课上,少数能说会道的尖子学生几乎垄断了话语权和表达权,他们频频地发言,屡屡地表演,俨然是对话的“贵族”,而其他学生则很少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至于少数“差生”更是与对话无缘。对话主体严重失偏,对话机会严重失衡。学习生活中的“偏对话”,使他们越发心灵封闭,心思枯竭,自卑脆弱。教师不能漠视差别,而应把它开发成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尊重儿童的差别,赋予每个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

(四)琐碎问答的“浅对话”

由于理解的偏差,有些教师把对话简单地理解为“谈话”和“说话”,在课堂上的体现就是教师提出不足,学生回答不足。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琐碎的不足,也不管这些不足有没有思索的价值,有没有提问的必要,教学的展开全部围绕不足进行,教学的推进过程就是问答的延续过程。不足回答完了,对话也就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宣告结束。这样的对话缺少思维的交锋,思想的碰撞;没有精神的交流,视界的融合;缺乏自我反思和相互唤醒,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问与答、理解上的“浅表层”,实在是变异了的“独白”,是近乎无效的“浅对话”。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发区高级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