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导入环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更新时间:2024-03-18 点赞:6708 浏览:22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导入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留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角望”,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师生共同沐浴于和谐愉悦的氛围之中。出色的导入环节无疑可为整堂语文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语,优化语文教学的导入环节,促使学生语文思维的进展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优化导入环节提高语文思维教学质量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捉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课的开始比如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①可见“上好弦”“定好调”“第一锤就敲中心灵”是颇难的教学艺术。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钻研教材,探讨学生,运用教育机智,清楚导入环节的构成,导入环节的基本原则,精心设计导入语。
现代教学论以为:一个完整的导入环节由集中留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五方面构成。要想找到学生课堂中的兴奋点,首先就必须集中学生的留意力,这是导入新课的第一步,也是新课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就要通过各种手段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以启动和活跃,以而造成一种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与此同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讲明学习的目的和作用,以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其能保持留意力,并自觉地制约教学论文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当学生各方面都已做好准备,而且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教师趁势导入新课,自然水到渠成。此外,导入环节要遵循趣味性、启发性、目的性和量力性四原则。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这是在说导入新课的“寓教于乐”性尤为重要,最好做到语言风趣,方式新奇,引证生动;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③因此,导入环节要使学生以一开始就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再给予点拨引导,使其“心求通”而得“通”,“心欲言”而能“言”;教学目的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它贯串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同样,导入环节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保证教学沿着一定的目标前进,不偏离方向;导入环节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智能水平,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把起点定得高一点,难一点,使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可解决。
但是在教学过程的实际运用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进展水平,精心设计导入语,优化语文教学导入环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下几种是笔者所接触到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策略。希望能和各位教育同行一起探讨一下,欢迎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倡议。
1巧设疑难导入法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难点,巧妙设疑,有的教师喜欢由课题提问出发进行一整堂课的教学,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若教师以文章为什么要用《青山处处埋忠骨》做题目呢?这样的发问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过大,反而不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所谓巧妙设疑就是使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即通过努力能够回答,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笔者在学校开展的青年教师语文教学基本功讲课大赛上,低年级的教师在讲《找骆驼》一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个不足: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谁能解决这个困难。这样设疑导入,把学生的留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不足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不足阅读、思索,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以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2创设情境导入法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作者原来的写作目的,对他们越有利。”教语文的老师都知道小学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这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这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前两年笔者曾经被派去听一位有经验的语文老师讲的公然课,当时我们的思想完全被教师的讲解迷住了,以致教师向学生提问时,我们竟异口同声的说出了答案。我们内心的情感被那位老师唤醒了,我们完全沉浸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可见,情境导入法假如运用得当,也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想不到是在上课,以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因此,语文教师以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利用一切尽可能利用的环境、条件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一位语文教师讲授《卖炭翁》时,正当雪止天晴,便道: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样开心,由于连续几天的飘雪带来的阴冷,终于被久违的阳光赶走了。但是,有一个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天气,总是期待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他就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板书课题),卖翁老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常心理呢?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卖炭翁》。这个导入利用大自然“雪止天晴”的情境,把卖炭翁与常人相悖的心理作比较,一下子触及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以而顺理成章进入课文的学习。
3设置悬念导入法
古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以而造成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心态。教师应以学生的“最近进展区”出发,设置恰当适度的悬念,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太悬不悬都将降低学生学习主动性。只有百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天子的新装》前,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童话大师安徒生有一次被邀参加宫廷舞会。一位小姐久闻他的大名,于是大献周到,不住地问:“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样式好吗?质料好吗?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都一样,谈不上喜欢。”小姐说:“你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样式,什么质料的好?”安徒生回答语惊四座,他说:“天子的新装。”引得四周的人大笑不止。这位教师接着说:“天子的新装是什么样儿的呢?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使人大笑不止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的童话《天子的新装》。这个导入利用课文联系现有的故事,精心设置了一个悬念,使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情境,以而为课文的成功教学创造了条件。再如笔者在上《司马光》这一课时用了这样的导语:“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几个小朋友到花园里玩,有个小朋友上到花园的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摔了下来,恰好掉进假山下面的大水缸里,缸里的水满满的,旁边又没有大人,眼看小朋友有生命危险,这该怎么呢?在这紧急关头,司马光急中生智,他是怎样救出小伙伴的呢?带着这个不足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司马光》。”这个导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使学生集中留意力听课,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以情导入法
教师在导入过程中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或善于捕捉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作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去探求知识领会教材,使教材的情境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互沟通,撞击出思想火花,形成非思不行,非说不可的教学态势。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不妨学学这位老师的导入策略:春,让我们想到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明媚春光;春,让我们感到无穷的希望和无穷的气力。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曾笔描绘春色,你能背出我们曾学过的诗句吗?今天我们要学的朱自清的《春》,写春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这个导入使学生目注神驰,观此思彼,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以自己丰富的生活体验为补充,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自己介入创设的如诗如画的艺术情境之中。这种策略常在诗歌、散文讲解中运用。又如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教师先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再用抒怀的格调描述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欣赏草原一碧千里,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翔集的风景图片,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以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