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足意识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13 点赞:5989 浏览:2039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足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教学中产生不足意识也就是产生主动质疑与探讨的心理状态,学生才能积极思维、主动思索,才能浅析不足、解决不足。可见,不足是思维的起点,是探讨的动力,是培养学生革新教学论文精神的基石,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以学生没有不足为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不重视学生不足意识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迷信书本与教师,不敢问,不会问,不爱问,也不善问,缺乏革新教学论文能力,这与当前的教育宗旨是相违背的。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不足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不足,并进行一系列积极的探讨活动,在探究中解决不足,以培养学生独创的个性。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罗杰夫斯提出:“成功的教学依靠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联系,依靠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精力旺盛、探讨欲强,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求知欲,只有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这种意识与动力才能充分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挑战书本,挑战教师,大胆想象,敢于发问。对勇于提出不足的学生,教师首先要鼓励他们对文本进行积极思索,对学生提出不足的勇气加以肯定,这样可以推动教学论文更多的学生勇于思索,敢于提问。对学生提出的具有思索价值的不足,要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并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展开思索,或者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来解决;对学生提出的错误不足或是较为肤浅的不足,也不要批评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思索,指明方向,推动教学论文学生提出富有思索性的不足。这样学生会消除紧张和畏惧的心理,在同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发现不足、浅析不足与解决不足的学习过程中。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敢于发问的良好习惯,学生不足意识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

二、创设良好的不足情境,让学生会问

不足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学生所接触的学习内容与现有知识水平与结构发生冲突时,不知如何解决的心理困惑。不足的发现与解决依靠于不足情境提供的信息支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出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不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而产生认知需要,产生探讨的意愿,使学生的认知过程置于特定的不足情境中。如在教学《七根火柴》时,围绕课题我提出这样的不足:火柴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通得不再普通了,可是在当时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时,你们能想象出火柴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它能拯救多少革命战士的生命吗?当无名战士生命极度虚弱时,对火的渴望是多么的迫切,但他身上虽有七根火柴,却舍不得点燃其中一根,你知道是什么理由吗?这体现了什么样的革命精神?这样一连串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探讨欲,促使学生带着这些不足深入阅读文本,积极动脑思索,以而使学生在解决不足的过程中学会提出不足。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爱问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夸大要转变师生角色,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于提出不足,学会提出不足,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不足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爱问,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学生现有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角度思索不足,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背景,这样便于学生展开思索,使他们产生主动提出不足的主观意愿。第二,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学习搭桥铺路,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第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别,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全体介入,全程介入。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明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见解,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别,尊重学生的差别,让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长足进展。

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善问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理解的基础上主动求知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不足意识与革新教学论文精神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中广大教师要加强学生质疑问难的策略指导,如在空缺处进行深入思索,以提出不足。留白是一种艺术,具有广阔的思索空间。文本中有很多具有思索价值的留白,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留白展开充分想象,提出不足,挖掘文本深层次的内涵。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提出不足,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善于提问,进而培养学生的不足意识。
总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不足意识是现代教育论述的迫切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讨、积极实践,为学生不足意识的培养搭建平台。
(责编张敬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