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足意识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19 点赞:3690 浏览:909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长期以来,很多人一直以为掌握了语文知识、学好了课文就具备了语文能力。对知识的过分关注,也使教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不足意识”,忽视提出不足、解决不足也应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能力。因此,新时期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在于传授学生多少固定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并将其真正引向学科的革新教学论文行为。如何提高学生的不足意识,让学生想问、善问,是培养学生不足意识的关键。
有不足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教学中,具体不足主要由作为主体的学生自己天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发现不足;当学生的不足提得太庞杂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不足进行筛选整合,随着不足的解决,正确对待不断产生的新不足。

(一)提高学生的不足意识

提高学生的不足意识,首先要使学生敢问。现实语文课堂上常常是教师一枝独秀,而学生鸦雀无声。主要理由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害怕所提的不足过于浅显落俗而遭人讥讽。因而教师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引导,营造心理安全气氛,创设不足情境。开始时,学生提的不足比较肤浅,缺少深度,甚至离题。教师千万不要加以否定,而是给予热烈的鼓励。

(二)提升学生筛选整合不足的能力

课堂上允许学生提任何不足,但课堂不可能解决所有的不足。教师的作用在于把握不足的“度”,即不足的价值。阅读不能无穷地延伸拓展。学生什么不足都可以问,但教师在课堂上要留意引导,简单的不足当堂解决,与课文或这堂课联系不紧密的不足,可以放到课下解决,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不足也需筛选甄别,以而有意识地提高不足的深度。以学生提出的大量不足中分类筛选,挑选出最有价值的不足作为研读文本的切入点。

(三)鼓励学生不断产生质疑

解读文本只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环节,不是学习的终点。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会由于教学活动结束而终止,对文本的感悟与思索还会有一个惯性和缓冲的过程。随着一个个不足被解决,而新发现和思索又会不期而至。这些发现和思索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更具有探究性。
比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在生与死的抉择眼前,老斑羚愿把生的希望让给年幼的斑羚,把死亡留给自己,甘愿粉身碎骨,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牺牲精神,这是长辈对青年一代深沉的爱。”这一见解应该说是相当鲜活而深刻的,而教参却只提出斑羚的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十分可贵。可见,学生在这一不足上实际已对参考有所超越。我则对这一新奇、富于创造性的发言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表扬与肯定,并顺势引导学生挖掘出作品的主体意蕴,整个流程自然贯通,水到渠成,丝绝不着痕迹。
课堂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不足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有适宜的课堂心理环境。只有在布满理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能获得充分保障,学生革新教学论文思维才能无拘无束地纵横驰骋,生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学习潜能得以释放。再加以教师激励,使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激励和赞赏,学生就会经常体验到轻松感、欢快感和成功感,在同等和的气氛就不足展开浅析,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个好的不足是创造的开始,在创造的过程中依靠的又是一定的不足解决能力。梅克教授的“不足系统”遵循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他将发现不足、浅析不足和解决不足作为五个层次练习的最高层次。这应该是培养学生发现不足、浅析不足、解决不足的潜能,借以提高和进展学生不足解决能力。
(责任编辑若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