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足意识培养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14 点赞:6897 浏览:2236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足在学习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必须关注学生不足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把不足意识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切入点和推动力,让学生带着不足去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发现不足、解决不足,以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不足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1-0040-03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清代学者刘开在《问说》一文中明确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叙述了“问”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反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学生如何回答不足,以学生没有不足作为一节课的圆满结束,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不足意识”。长此以往,学生轻易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缺乏科学的怀疑态度和精神,对不足不敢问、不爱问、不善问。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不足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不足情境,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发现不足、经过思索,敢于提出疑问,然后师生共同探究解决不足的过程。这一过程让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索,大胆提出不足,揭示不足,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一二期课改要求加强学生不足意识的培养
传统语文教学法往往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夸大把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授之以鱼。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就是要“转变课程实施过于夸大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近况,倡导学生主动介入、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新理念,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精神,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不足、提出不足、浅析不足和解决不足的过程,授之以渔。
现代教学论探讨也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理由是不足。没有不足,就不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不足,学生就不会进行深入的思索,学习就只能停留在表层;没有不足,学生的学习就只能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就不会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既然不足在学习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就必须关注学生不足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不足意识近况进行浅析探讨,制定恰当的不足意识培养对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足意识培养对策”是将基础教育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革新教学论文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有益尝试。
二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不足意识需要新的教育理念
1.教学目标夸大不足意识
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在推行,很多老师以为新课改也简单。不是要培养学生不足意识嘛,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就能达到目的了,有什么难的。假如是这样培养不足意识,估计教师的课堂就更是一汪死水了。教师的不足是学生以目前知识水平能思索的吗?是与当前学习情境有关的吗?是对于学生达到本堂课学习目标有帮助的吗?每一个不足的设计应该有精心的思索和探讨,不足的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思索的范畴下更好地学习知识,而不是用来美化教师课堂的。
同时,培养学生不足意识要捉住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偏离了教学目标,学生即使感兴趣也是徒劳,学生不但没有收获,反而会失去方向。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是教学的灵魂所在,固然二期课改夸大“自主”,但是自主不即是散漫或是混乱。
2.教学策略夸大授之以渔
语文课堂培养学生不足意识的教学,是针对学生的不足而动,以不足启发学生,教师要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中产生的不足设置出相应的有针对性、启发性的不足,用不足启发不足,以疑激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引导学生去质疑和探讨,以而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独特之处。教师的课堂评价不能只是肯定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次评价不应是对学生的判决,而应是与学生进行的同等的对话。应该把判定和感知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
3.教学过程夸大多向互动
教学时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联系,脱离任何一方都不可称之为教学。教学中既要否定以教师为唯一中心的观念,又必须夸大教师的指导作用,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同时也是学生的伙伴,只不过是高级伙伴。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的人文学科,其最高鉴赏境界就是共鸣,语文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情感、思想交流的大碰撞,所以教学本质上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这种过程具有多向性,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学生可以启发学生,学生还可以启发教师。这种互动还具有随机性,可以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环节。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足意识培养对策
1.创设不足情境,使学生能问
根据马克思主义熟悉论原理,不足是客观有着的,主体有通过实践反映客观有着、熟悉世界的能力。不足的发现,依靠不足情境提供的信息,没有不足情境,不足意识无法培养。情境的创设有三种:一是原始事实材料的全面详尽的展示。无论以哲学角度还是以美学角度讲,任何文本,小到用字用词,大到谋篇布局,以提高个人思想到推动教学论文社会进展等方面,都有很多不足可供发现。全面详尽材料的展示,丰富了不足信息,使实践主体能够发挥特长,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的提炼,是主旨所在。捉住了课题,文章的内容也就了解了。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不足、提出不足、解决不足,如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在板书课题的时候故意将“消逝”写为“消失”,使学生对教师的笔误进行质疑,顺势引导学生就这两个近义词进行辨析思索,捉住文中关键的语句内容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处,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并通过这些引发联想和想象。又如教《社戏》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就文章的关键语句发问,甚至有些句子貌似矛盾,仔细感受才会恍然大悟。有的学生提出:“那夜返航时不是一直在骂老旦吗,为什么作者却说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对一些耐人寻味的语句,学生很轻易提出质疑;二是预设争论性的不足,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设置有争论性的不足,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互动合作式学习,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目的性,避免学生因知识和经验的缺乏,提出偏执性和肤浅性的不足,以而使之形成良好的自我判定,进一步思索不足。以《秋天的怀念》一课为例,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本文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深刻领会作者对亲情的感悟,如何让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以而激发感恩情怀,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教师可以预设这样一个争论性的不足—《秋天的怀念》和《怀念母亲》两个文题,哪一个更好?学生在比较中,能够进一步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思索,捉住关键的词句,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而唤起他们最真切的情感体验;三是课堂引进日常生活不足。把语文引向生活,延伸课堂语文学习的视野,让生活不足走进课堂,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不足意识。在教学《警惕生物入侵》时,利用课件展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图片以及浦东新区有关整治一枝黄花工作的报道,把语文引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们的不足意识被大大地激发出来,有学生立即就提出了这样一个不足:“我家养了一只巴西龟,本来我想放生,大家觉得我还能这么做吗?”更有学生依据这个不足发现文本中的例子都是有关植物的,而文章标题却是“生物”,他觉得若是加入动物入侵的事例,这样文章在例子的使用上会更加典型。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