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23 点赞:21342 浏览:948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善于营造学生主体进展的教育环境,善于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善于培养学生主动介入的成功体验,以而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主体意识;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良好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与进展,不仅有利于学习,而且能受益终生。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我以为应该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善于营造学生主体进展的教育环境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介入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适合学生主体进展的教育环境,使课堂布满与活力。

1.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

在与学生逐日的接触中,教师应留意自身角色的调整,树立、同等的观念和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言堂”的现象,实现教学的化。教学是现代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在教师眼中,学生不应只是教育对象,而更应是真正作用上的新生主体,是未来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和诗人,是新时期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他们在向教师学习新知,又在调动自己的潜能思索、质疑、解难、创造。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始终处于活跃的进展状态。他们需要一定的指导,是教师服务的主体,又是教师最理想的合作伙伴。

2.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特定环境。要想法在课堂内创造一种同等的氛围,这样的氛围,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教室环境和教学气氛的改善,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能够放松地自然而然地介入教学,转变被动听课的状态。教师甚至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神秘感,拉近间隔,使学生布满自信;还可以离开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或者让学生讲,坐到学生位子上,进行角色互换,给学生一种宽松的环境。

3.强化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位高明的“驭手”,能够有效制约教学论文学生的思维而不使它信马由缰,指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顾及作者的全人和作品的全文,尊重作品的语言实际,学会运用正确的思维标准和艺术标准。教师应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学生有充分的思索和创造的自由,让他们自己提出各种案例去解决不足,只是在他们严重地偏离目标或出了格时,教师才来点拨指引。教师自身“艺高”,才能敢于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二、善于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评判教学的优劣,重要标准之一是教学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太多,总是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例如,古文教学时,老师逐字逐句翻译,以致约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过程仅仅是机械的模仿过程,毫无革新教学论文的意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进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喜新好奇,富于幻想。针对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生动形象、灵活多样的教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求知的。这里试举几种策略:

1.探究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有时宁肯“存异”,也不要一味地“求同”。例如浅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师提出这样的不足:“于勒是怎样一个人?”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争论:于勒是一个花花公子;于勒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于勒是一个勤劳的人;于勒是一个染上恶习、难以自拔的人等,种种的答案似乎都有很实在的理由。这时教师不应忙于揭底,只需点拨一下:“主人公所处的社会有什么特点?他的思想特点同社会有什么联系?”不仅把探究引向了,而且很快求出正确答案。学生在探究中尝到了乐趣,创造潜能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2.开放法。

评价作品要有新角度、新见解。例如讲授《藤野先生》一文的线索是什么时,若按照“一言堂”的讲法,主要线索只能是地点的转移。采用开放法教学,让学生去理解、去寻找、去确认,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有同学以为是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线索的,理由是人物的活动受思想支配;还有同学以为两条线索交织一起,且有时隐时现的特点。教师要珍视学生介入的热情,多鼓励、多肯定、多引导,有效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统一熟悉。

3.电教法。

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使枯燥的教学内容演化成有声、有色、有像的东西,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是一篇非常优美的课文,不仅文笔优美,且能够让学生得到一种自然美的陶冶。为了教好这篇文章,课前可以发动学生找有关图画,也可以以网上下载,然后制成幻灯片,再配上音乐。上课时,学生一边欣赏美文,一边欣赏自己制作的图片和幻灯片,还可以听到优美的音乐,学习效果可以预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很大作用。
4.出新法。
创造性想象是最重要的创造能力。特别是阅读文学作品更需要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再创造的艺术天地里自由翱翔。推测故事进展,改写故事结局,把古典诗词改写成新诗或抒怀散文,把小说改写成戏剧,都要补充形象,增加情节,都是培养创造性想象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鼓励学生出新,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起来,主体意识就会逐渐确立。

三、善于培养学生主动介入的成功体验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还要善于培养学生主动介入的成功体验。学生渴望被人重视,渴望成功。因此,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其自信起来。

1.提倡师生同等介入课堂双边活动。

在教学中,要善于给学生创设一种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感受,用合作者的身份激励他们独立思索不足,深入理解感受,然后形成个人意见,与大家交换。语文教学中,尤其教文学作品,不同的接受者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现象。如,学习鲁迅小说《孔乙己》,对于“孔乙己之死”,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孔乙己是被丁举人致残而死的”,“是因店内酒客的冷漠而死的”,“是孔乙己自我作孽而死的”……大家各抒己见,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提不足。最后,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得出了“是罪恶的封建制度、封建文化残害人”的共鸣,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成功的机会多了,再加上教师适当的鼓励,学生自然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主动介入意识也就增强了。

2.努力上好语文活动课。

语文活动课授课的形式、地点、内容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更能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上课的形式,可以某个不足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学习案例,如辩论会、知识竞赛、新闻发布会;可以用讲座的形式,先容一些贴近生活的文学、语言知识;可以采用“访谈”式的策略……这样,鲜活的内容和有创意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出语文活动课“活”的特点,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语文活动课富有启发性和感召力,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以而激发学生求知的和创造的。由于活动课中没有失败的概念,加上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主动介入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主体地位也就得到了体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