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实效性写作教学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16 点赞:8588 浏览:3406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学作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其教学目标是为了使学生在中学阶段能够打好扎实的基本功,适应素质进展的需要。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没有自信心,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学生作文没有个性,没有革新教学论文,谎言、空话、套话泛滥成灾,写作教学已成了一个“老大难”不足。那么,如何解决这个“老大难”,提高写作教学的时效性呢?本文试以“文本”“学生”“课堂”三方面的有效构建以达到实效性的写作教学这一目的谈点看法。
关键词:基础教育;实效性;课堂构建

一、探讨的缘起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提笔忘字、错字连篇、词汇贫乏、语言呆扳、言不及义、思想混乱、文理不通等现象普遍有着。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没有自信心,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为什么这么难呢?我想,这也许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对头的看法有联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将导致教学中分歧适的做法。看法不对头,教学的做法不大合适,练习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难’。”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课程总的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以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文以字顺”即要求文章写通顺,看似轻易,实在并不简单。要把自己的意思,具体明确表达出来,也并非易事。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指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怀。能较好地运用这些表达方式写作,也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写作练习的过程,反复历练。这个总目标,定的符合实际,也有一定的高度。因此,如何使写作教学达到标准,不再是“老大难”,这就要构建一个有效的写作教学。

二、写作教学的有效构建

写作教学的有效构建就是在课堂上充分公道地利用文本资源并且积极地调动学生主动介入练笔,这样一个个练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他们不再会把写作当成“老大难”。写作教学的有效构建需探讨三个不足:
(一)文本
我想写作首先是对文本的鉴戒。学生接触的文本也就是语文教材。我们学教材,应把教材作为学生阅读的范本,以阅读和感悟为侧重,把写作知识教学和策略技艺教学论文的指导结合起来。通过阅读与写作的联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发现,在阅读中感悟。“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阅读是间接的感受生活,因此以阅读中积累素材,引发情思,学习写作的技艺教学论文,这是被实践证实了的以基础抓起,打好基本功,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学生
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怎样才能积极地调动学生主动介入练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那就是创造一个学生愿意写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首先是“动眼”。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活生生的,布满生机,生活是有情趣的,等待发现与尝试。传统的作文教学总是教师根据作文要求按一定的方式备好作文指导教案,让学生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按预先设计好的不足提问学生,拟好作文题目,再写作文。由于学生缺乏对所写事物的观察,“眼中无物”,自然笔下无言,再加上老师程式化的提问,学生纯粹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毫无自主见解,就谈不上对生活的独特发现。长此以往,学生的心中就会蒙上“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就心烦”的阴影。写作的源头在观察,因此我们要把观察的权力让给学生,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生活中去观察,彻底解放学生的双眼,再不能像“应试教育”阶段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几十双眼睛禁锢在有限的教室空间里,学生两眼盯住老师的题目,托着腮、皱着眉,凭空臆想,闭门造车,他们怎能不写篇一律的文章呢?又怎能喜欢写作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学生缺乏观察,胸中无物,对现实无所感触,所以一到写作文,他们就感到苦不堪言,根本谈不上喜欢作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自然和社会中去观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的目的在于以实践中得到感性经验,要使感性经验保存下来,成为有用之材,在观察后,就要及时地把观察到的东西加以处理和运用,认真思索、浅析,提出新不足,以强化观察的实效。
其次是“动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的要求: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话,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在写之前的交流讨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动口去说,才能为写作文做好了必要的铺垫工作,学生才愿意提笔去写,把自己心中所想说的话急切地写出来。
再次是“动手”。陶行知先生说过:“假如把人类的双手束缚起来,就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更不要说创造发明了。”作文教学也要解放学生的双手,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他们才会真正喜爱写作文。如记写一次活动,学生坐在教室里凭空想能写出来吗?写议论文需要论据,不动手能查资料能有可靠的论据吗?只有在作文教学中,通过解放学生双手的动手活动,才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而使学生深深喜爱最富于发挥人的创造性的作文。
最后是“动脑”。法国近代教育学家卢梭说过:“为了使一个人能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采取我们的看法。”我们作文也是如此,应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作文时要能解放学生的头脑,把思索的主动还给学生。古人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既然教给了学生写作的策略,那么就要让他思索,写出自己的文章,在思索中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由于社会的不断变革,新事物的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一些看似平常的不足,假如适时引导学生采用一些超常规的所谓策略去思索,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效果。
(三)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隐性资源。我想写作教学不应拘泥于作文课,它应贯串每节语文课堂。有效的课堂拓展对写作教学的推动教学论文也很大。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春》时,为了调动起学生对春天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我向学生展示了一组有关春天的美丽图片,把学生的视线以狭小的课堂中释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春的绿意,春的气味,春的舒爽。在碧绿无边的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的感觉真好。在这样一种情境的调动下,学生对春天的感觉更深,不由得赞美起春天来。由此,我引导学生写出赞美春天的语句,学生下笔极快。
生1:春姑娘那瀑布一样的发丝,拂过你的脸颊凉凉的,痒痒的!
生2:春天的雨是柔和的,只见春雨在竹枝、竹叶上跳动着。那雨时而直线滑落,时而随风飘洒,留下如烟、如雾、如纱、如丝的倩影,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铉上跳动的音符,奏出优美的旋律。
……
之后我又随即又对学生进行引导:
师:我们生活在格尔木,这儿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和朱自清先生写的一样吗?(这又引起了学生的议论)那么格尔木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你能否写出来?结合自身感受写写看。
生1:对于格尔木的孩子,春天是沙子迷了眼睛的季节。孩子们闭着眼睛,等着沙子裹在眼泪流出来。对于格尔木的孩子,春天是封闭自己的季节。
生2:春天鞭笞了未曾冰释的冬天,春天拖欠了许诺过绿色的秋天。
春天在北方住了短短的时间,拍拍屁股走了,把所有打扫的工作留给了夏天。
在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在感受到济南的冬天是温情的,是不常刮风的,我及时增加了仿写交流:
师:济南的冬天舒服吗?相比格尔木的冬天怎么样?你能否比较着写写格尔木的冬天呢?
有学生就深有感触得写道,“格尔木的冬天是出去不得的,半夜,西北风就像醉汉一样,动摇西撞……”
有效的课堂拓展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灵感,作文教学也潜移默化得进行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2.董小玉.《现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