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语文性质谈教学对策

更新时间:2024-04-12 点赞:27780 浏览:1298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的“工具性”与“实践”联系、统一的对策。首先,让语文课变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次,让语文课变成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的“生活性”与“大语文”的教学对策。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一些:课内语文;课外语文;环境语文;语文的“人文性”与“人本”的教学对策;语文的“综合性”与“整合”的教学对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捉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生活性”“人文性”“综合性”,并加以实践、整合,一定会使语文教学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培养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语文;实践;人文性;人本;整合

一、语文的“工具性”与“实践”的教学对策

1.让语文课变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进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进展和终身进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包括: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深刻的思维,初步的认、读、写、听、说的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基于这一要求,我们在语文课上不宜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性,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让语文课变成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策略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们的阅读课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阅读期待”,习作指导课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习作期待”,口语交际课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交际期待”。

二、语文的“生活性”与“大语文”的教学对策

根据语文的生活性,语文教学应该施以怎样的对策呢?应该走“大语文”之路。所谓“大语文”,就是学生的语文学习要以课内扩展到课外,以书本延伸到书外,以学校拓展到社会。具体来说,要落实好三种语文的教学:

1.课内语文

课内语文指的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主渠道。所以,抓好课内语文,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要使课内语文取得实效、高效,必须落实好六个字:实践、全体、主动。“学生的语文能力归根结底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借助主体实践—对话、阅读、写作,才得以形成、提高的。”(钟启泉语)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始终牢记:在课堂上教师要少讲,而要给学生以大量的言语实践。全体:言语实践要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活动的机会,动口是人人,动手是人人,动脑也是人人。要使“全体”不落空,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中下等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要有意识地制约教学论文个别活动(如指名答问、指名读说等)的机会和次数。“全体”观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是教师应该有的课堂教育思想和理念。主动:这是课内语文学习的核心。传统的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写生抄、师施舍生接受是对学生天性的泯灭、性格的扭曲和心智的残害。课堂教学应彻底扭转这种局面。要倡导自主学习,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策略、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把握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学习效果等;要提倡合作学习,如生生对话、小组交流、互帮互学等;要鼓励探究性学习,如质疑问难、尝试实践、有所发现、自我创造等。

2.课外语文

课外语文不仅仅是课内语文的“补充”,应该说它也是很“实”的语文。针对课文的特点,在课前或者课后开展相关的阅读(包括搜集相关资料),或了解背景,或理解主旨或储存相关信息,或习得出色语言。如《丰碑》一课讲述的是在天寒地冻的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士,自己却被活活冻死的故事。故事悲壮感人,但距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为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军需处长那“绝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倡议大家翻翻家里的藏书,问问爸爸、妈妈,也可以去图书室,或上网查阅有关战争年代斗争的资料来加深熟悉。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统一熟悉: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条件艰苦,形势恶劣,尤其是物质相当紧缺。这就为后面感受军需处长“绝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品质铺垫了道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不只是这篇课文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多了,学习也越来越主动了。

三、语文的“人文性”与“人本”的教学对策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中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因此说,语文还是一门人文性学科。《语文课程标准》在字里行间有意突出了“人文”一词,给我们广大教师一个信号: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
何为“人文精神”?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以为语文课中的“人文精神”是教材中那闪烁着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是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利意识等方面的内容。以教师观念层面上来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进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人文”随着时代的进展而历经变迁,有着鲜明的时代气味。
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对策呢?

1.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孕育点”

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味,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把学生真正当作生命个体看待

人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我们教师要学会关爱、唤醒;人都是有脾气有个性的,我们教师要学会尊重、保护;人都是有过失有不足的,我们教师要学会理解、宽容。真正把学生当作“人”看了,你就会懂得如何去理解,如何去庇护,如何去关爱;你就会知道“感化”所具有的教育魅力,“唤醒”所具有的教育能量;你就会自觉地放下架子,与学生平起平坐走进教育化的殿堂。

3.还学生以“个性”

一方面,施教者不能失去“人性”。体罚、训斥、歧视固然不是师者所具有的品行,但硬灌、死教、呆磨也会大失师者之风度。另一方面,受教者要以不失“人性”为荣。在不不同等的课堂中,学生的“人性”是很难显现出来的。实际上,“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有着于人的本性之中,需要通过人文教育被唤起”(卢红彬:《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价值坐标》,浙江教育报,2002年5月18日)。所以,语文教育一定要唤醒学生的童真、童趣,鼓励学生讲真话、抒真情,显露思维的“原生态”。另外,在目标导向上,要以实现“人格”的完美塑造为最高目标。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以某种作用上讲,就是“人文精神”的隐含。这种“精神”的教育价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就是使人更具有“人情味”。
因此,语文教育要把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实现以单纯掌握语文知识向提升生命质量转轨。

四、语文的“综合性”与“整合”的教学对策

语文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为什么说语文具有综合性?由于“语文包罗万象”。翻开语文书,你就如同进了生活“万花筒”,历史会跟你“对语”,自然会向你“招手”,景观会使你“入迷”、情致会让你“亢奋”。语文中不但有“常识”,有“音乐”,有“体育”,有“美术”,甚至还有“数学”。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丁培忠老师说:“《益虫和害虫》是小学自然课本中的一篇教材,大概不会有人把它编入数学课本、社会课本。《买东西的学问》是小学社会课本中的一篇教材,也不会有人把它编入自然课本、数学课本中。但是,请留意,作为自然教材的《益虫和害虫》完全可以编入语文课本,作为社会课本教材的《买东西的学问》也完全可以编入语文课本,甚至作为数学教材的《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也有编入语文课本的资格。”语文教材之所以可以这样“编”,就是由于语文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正由于如此,语文教学采用“整合”的对策便是在情理之中。具体的做法:一是学科内部的整合,即采用理一理、调一调、联一联等策略重新组合课文。这种组合,可以把相关题材、相同体裁的课文集中在一起学,也可以把风格相似、主旨相近的课文合在一起读,还可以把同一作者、同一背景的课文摆在一起探讨。
参考文献:
[1]周小山.语文新课程标准.
[2]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本).
[3]胡明扬.语言学概论.
[4]卢鸿彬.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价值坐标.
(作者单位苏少先: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望远小学陈丽:宁夏银川二十一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