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19 点赞:26058 浏览:11958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面对着巨大的挑战。“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精神世界的自由交流。为此,学生自主性阅读是解读文本最有效的策略。但假如不进行一定的引导。自主阅读就会浮在表面,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如何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新课改精神,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一些策略。

一、根据内容。设计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语文课更是如此。导人成功,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反之,语文课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吃透课文。根据文章内容设计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教《陈涉世家》。课一开始,教师说:“这节课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教师接着说:“同学们知道陈胜、吴广吗?我讲的就是他们领导农民起义的故事。”于是教师依照课文内容。加进一些细节。把课文内容讲给学生听。讲完后,教师问:“陈胜、吴广起义的结果如何?对中国历史的进展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请大家阅读课文《陈涉世家》。”这样导入,不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和课文内容,翻译、复述、背诵课文都有好处。

二、虚拟环境,角色朗读

叶圣陶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感应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然而。由于文章内容阔别学生生活,学生难以深刻理解。假如教师直言相告,又往往显得苍白无力。难以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于是,教师可引导学生虚拟出课文中的环境,扮演文中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自己去听,去感受。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如,教学诗歌《在山的那边》,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在闭目静听时。虚拟出那一座挨一座的大山的形状和颜色,爬山吃力的样子,爬山的决心,爬上山后失望的体现。爬过一座又一座山的辛劳感觉。爬上最后一座山时欣喜的表情。以及大海的宽广美丽,以而感受到美好的理想。

三、以“问”代“讲”,引导深思

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夸大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生怕学生没听懂。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固然适当的讲解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教师假如换用以“问”代“讲”的策略进行上课,用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读书、思索。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中去,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对课文深刻理解的目的。

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通过多媒体把一些难于理解的作品,用声音、图像、色彩等形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安塞腰鼓》是一篇非常有气势和的优美散文。所体现的有关生命和气力的主旨不轻易理解。学生对安塞腰鼓又比较陌生。如何才能让学生引起共鸣?,笔者在上课前以网上下载了一段表演安塞腰鼓的视频材料,上课时,配合朗读。进行播放。宽广的场面、豪放的舞蹈、粗犷的动作、鲜明的色彩、激越的鼓声和感情激昂的朗读,使学生仿佛感觉到自己已置身于黄土高原,安塞腰鼓的气势和气力震撼着心灵。学生就在这种情境中不知不觉地领会了课文的情感和主旨。以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展开联想。换位感受

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有些课文所传达的感情。不能完全正确理解。这时。假如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换位感受,他们就可能马上“柳暗花明”。如,教新课文黄蓓佳的《心声》时,假如按一般的策略来教学,学生对小说为什么取名“心声”。理解往往不到位,万卡的故事为什么那样感动李京京也难以说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白,李京京在读《万卡》的时候。产生了“相关联想”——想起了自己与万卡相似的经历。“同是天涯沦落人”。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不知不觉流出了眼泪。这正是李京京“独特体验”的结果。然后提醒学生:假如你就是李京京,处于那种情况下,你的心情如何?有什么心里话要说?这么一换位。学生自然就进入了课文中所描写的情境。感情细腻的学生也可能像李京京一样,眼睛潮潮。

六、模仿表演,情感体验

体验是学生真切地感受课文、深刻地理解课文的重要策略,教师应想法给学生以体验的机会。而表演就是一种学生很感兴趣的体验策略。“表演体验”要求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自导自演,或者将课文的某一片断直接表演出来。这种学习策略的好处在于:学生要想成功地表演,必须认真阅读原文,仔细揣摩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发挥想像和联想,再想法用语言、动作、表情把自己的理解体现出来。这样,学生会在主动探究中进入作品情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在体验过程中,融进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表达与众不同的感受。因此。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如:《最后一课》、《变色龙》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孔乙己》中“排”、“摸”等动作可以直接上讲台表演:学习《再塑生命》时,还可以安排学生蒙上眼睛去找东西,感受盲人的世界,真切感受海伦,凯勒学习的艰辛和毅力以及莎利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
这样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教学,学生即可迅速而轻松地走进文本与作者沟通,以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