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30649 浏览:1437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渗透
语文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教育虽不像舞蹈、绘画、音乐那样直观,但它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它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着各种审美信息,所涉及的审美领域和审美内涵比舞蹈、绘画、音乐更广阔、更丰富、更生动。它具有诗歌的意境美,小说的形象美,散文的构思美、光辉思想的美和崇高理想的美。因此,语文教师把审美教育贯串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写了园林的精美布局,近景远景的层次,亭台门窗的雕饰,无处不给人以美的感受。设计者别出心裁,无处不显出园林的自然美、和谐美;朱自清的《春》,远景写了山、水,近景写了春草、春风、春雨,写春花引出了蜜蜂和蝴蝶,写春雨引出了泥土气味,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全身感觉来感受“欣欣然张开了眼”的春天,特别是那些拟人化的比喻,使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感受到春天的美,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孔乙己、范进、祥子等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中有的伟大,有的平凡,有的高尚,有的卑劣,其言谈举止和思想性格千姿百态,各具特点,给我们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有利于审美能力的形成。
在审美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观察和想象是两个重要的方面。观察是美感的起点,平时留意引导学生多观察,勤思索;想象则是审美的翅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事实证实,越是善于体验,想象越丰富,审美感受能力越强。

二、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在具备了初步的审美感受能力,知道了“什么是美”之后,还要对审美对象加以鉴别和评价。众所周知,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捉住美育的情感性,用美的语言开启学生感情的闸门,触发学生美感,让他们在学习中融进自己的感情,以而达到鉴别美的目的。例如朱自清的《绿》描绘了梅雨潭“醉人的美”,语言优美,情景交融,布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在感受梅雨潭美的同时,则更应着眼于作者感情的流露。作者通过对梅雨潭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更显示出朱自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才是我们鉴赏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所在。
语文课文中美的语言可以说俯拾皆是,无论散文、诗词,还是说明文、议论文都不乏优美的句子。像辛弃疾的词《西江月》,短短数行就描画出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明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清幽、舒适的夜色,不也正是这美的语言极富体现力的体现吗?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中,作者对卢沟桥两旁的石栏石柱上的古狮子的神态描写固然寥寥几笔却犹如把那“母子相抱,交头接耳,倾听水声”等不同形态的石狮子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说明整座桥时则引用“长虹饮涧”的句子,为什么先容知识的说明文能写得如此生动传神,兴趣盎然呢?正是这些美的语言的功用。还有议论文《论求知》中,“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比如修剪移栽”等,以而生动形象地阐述求知的作用,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以上诸如此类的句段都可以启发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中仔细品味,使他们明白,这一切都归功于作者那真实、正确、鲜明、生动的美的语言的表达。因此,引导学生鉴赏美的真正作用就在于让学生分清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

三、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创造美是感受美和鉴赏美的提高和升华,也是审美教育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美的创造或体现为创造形象美,或体现为创造语言美,或体现为创造想象美,而最集中最突出地再现在学生的写作能力上、阅读能力上。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一方面要把审美创造和开展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大力开展读书报告会、诗文朗诵会、作文比赛、文艺汇演、文艺汇演、自办小报等活动,既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也锻炼了其创造语言美、仪表美、艺术美的能力;另一方面创造美要同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养成爱美的习惯,创造美的环境。比如教室的布置,板报专栏的设计,学英模做好事等,对学生创造心灵美,行为美和环境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美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而语文教学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学生正确、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让他们在语文教育活动中感受美、鉴赏美,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和自身,以而不断地创造美是语文审美教育的终极目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