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强化审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28 点赞:20680 浏览:9474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以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新课标已经推行多年,审美教育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使审美教育能够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得到强化,我们应当以端正教师思想、修正教育教学考核考评机制以及在中考、高考语文试卷中增大能够考查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的能力的试题比重等三发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考评机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串于日常教学之中。”由此可见,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然而,在新课标推行了这么多年后,教学中仍然出现这样的场面:讲台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座位上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教师苦口婆心大讲学习的重要量,学生却追起了“F4”,把怪诞当时髦,把粗野当豪放,将玩世不恭和放荡不羁视为潇洒和有风度。
那么,是什么理由造成这些现象的呢?我想,这是由于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偏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陈旧,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不足而造成的。
现代心理学探讨表明,合格人才的心理结构应包括智力结构(熟悉)、结构(意志)、审美结构(情感)这三个方面。但是,就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近况来说,这三者的建构并不和谐。由于受到某种社会功利观念的影响,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异化为“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对智力结构的构造无疑是精心的;由于受历史传承的影响,我们对结构的构筑同样也是认真的;唯独对审美结构的塑造至今还没有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甚至连一席之地也没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观念端正。”这一精辟的比喻恰如其分地阐述了美育的重要量。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地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上昂首前进。”因此,语文教学不应仅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练习,而且应是学生获得文化知识,提高文学修养,并通过阅读优美的文章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美的鉴赏力、美的体现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那么,我们该怎样强化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呢?
首先,教师要“端正思想”。近年来,尽管素质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但是有一个事实还是不容我们忽视,那就是不少教师是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我行我素地坚守着“应试教育”这块阵地。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有些教师上课时只拣重要的“考点”讲,练习时专挑“考点”练,有时甚至由于学生某几个生字不会写、某篇文章不会背,就让学生留堂或者抄写,有时甚至抄写几遍、几十遍,直到会写会背为止。实在我们知道,这几个字、几篇课文会背会写与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并不一定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们的教师就是怕考试考到这些字、这些文章时丢分。因此,只要让学生能掌握这些字、这些文章,纵使采取些略带“暴力”色彩的举措也在所不惜。在这样的语文课上何谈审美教育?出现“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教育教学考核考评机制需要修正。说实在的,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我非常理解我们这些同行的苦衷。近年来,随着学生生源的越来越少,不少学校都出现了教师超编的现象,教师人人自感“饭碗”不牢。谁上谁下?学校不便抉择,只好“不管白猫、黑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于是,为了保住“饭碗”,教师千方百计有时甚至是不择手段地抓教学质量也就情有可原了。谁还敢在教学中冒着风险搞审美教育呢?
第三,在中考、高考语文试卷中,要增大能够考查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能力的试题的比重。以此为指挥棒、风向标,相信所有学校、所有教师都一定会以思想上真正重视起审美教育,也一定会在教育教学中强化审美教育。当然,对这类题目是不宜设标准答案的。苏轼看庐山尚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考查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的能力的试题答案不应规定太死,应该是言之成文、言之有理则可。切不可再出现王蒙老先生曾经碰到的那个笑话。据说,王老先生将一份高考试卷上以自己某作品的部分章节为阅读短文的试题拿来自己做,结果经未知情的改卷者一改,竟然不及格!此现象,不能不说是我们多年来所信仰的“应试教育”的一种悲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