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2 点赞:10508 浏览:448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审美教育形象化、愉悦性的特点又弥补了语文课作为工具学科枯燥性的一面,化抽象枯燥为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

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所谓审美感知力,是指审美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熟悉,都是以感知开始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在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索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载体,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的,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听、读、看来感受作品的美。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源于形象知觉。”感知作品的美,应该以朗读作品开始。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意在夸大朗读的重要量。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无声的书面语变成有声语言的过程,这是一个“倾听”的过程,一个品味优美、流畅、凝练语言的过程。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是在欣赏一篇一篇的美文中得到培养的。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文章运用大量短句以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如此优美的语言,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西北汉子忘情的奔放之美,碰撞的阳刚之美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有感情的朗读,就会构成一种美的氛围,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意识,能满足学生怡心悦意的情感需求。语文教材中多数范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无论是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秋色的绚丽灿烂,还是长江三峡和赤壁战场的雄奇险峻,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假如说美文创造了美,那么教师就应该帮助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对美文进行再创造,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感知作品的美。

二、通过浅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情才有美。美感的产生,来源于情感的荡漾。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阐明了美感与情感之间的联系。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审美过程,自始至终都带有情感活动。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作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如在《最后一课》教学中就应捉住“最后一课”一词进行浅析诱导。这个词语一共出现四次,第一次是小弗郎士进课堂以后,韩麦尔先生说的话。其中“柔和”和“严肃”二词的情感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体现出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之情。第二次说时多了一个定语“法语”。由此可以领悟到先生对法国人民被剥夺学习祖国语言权利的深沉而愤慨的思想感情。第三次是小弗郎士听了老师的讲话后,亡国之恨、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懂得了“最后一课”的含义。第四次是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啊,最后一课,我永远忘不了。”这句话交织了爱和恨,是他在最后一课中的全部感受。“最后一课”的每次出现,都可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文中的爱国情和学生被激活的情感自然融合到一起,在情感的共鸣中,学生在学到知识、受到教育的同时,也培养了审美情感。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感之后,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正确地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由于美的事物是由美的本质决定的,所以要熟悉一个具体对象是美是丑,不仅要观察它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剖析它的内在本质。《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论外貌奇丑无比,甚至令人生厌,可是论心地呢?他纯真、善良,对女主人公爱慕至极,但他却不以自己的丑去惊扰美,最后力图以自己的丑去保卫美,最后为美而死。这个敲钟人是形丑而神美的典型。《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星期天出游打扮得很漂亮,风度翩翩,可是在对待于勒的态度上却暴露了他们见利忘义、趋炎附势的丑恶灵魂。他们可谓是形美而神丑的典型。因此,教师要通过浅析具体的作品,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必不可少的。自由创造的想象力能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穷的体验中。一山一水,一词一句,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就会变成布满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蕴涵在字里行间的美就会显现出来。对文学作品而言,想象是理解的翅膀。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的形象在脑子里“活”起来,以而感受到其中美的因素。如《陌上桑》里的罗敷,美在哪里?文中写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者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在这里,罗敷究竟怎么美,文中没有直接描写,作者只是以美的效果间接来写。学生可以以这种美的效果无拘无束地想象人物有多美,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自由地填补作品中的“空缺”,感知人物形象的美。
单位:河北保定师专定州分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