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效用例谈史料于高中历史教学效用

更新时间:2024-02-15 点赞:29238 浏览:1334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史料的效用在于创设情景,让学生感知真实历史的震撼;史料的效用在于开源引流,让师生畅通信息情感的互动;史料的效用在于由表及里,让智慧点燃联想思维的火花;史料的效用在于构建冲突,让生成催化课堂教学的高效。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效用
1992-7711(2013)14-090-1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丰富多彩的材料,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那么,如何运用史料才能使其发挥在历史教学中的效用呢?

一、史料的效用在于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真实历史的震撼

情境教学是历史教学常用的有效手段之一,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在“抗日战争”的内容教学时,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南京大屠杀等图片史料的运用,加之《义勇军进行曲》(国歌)、《保卫黄河》等视频资料的播放,从视觉和听觉方面营造历史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对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有真实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强国之志。史料的运用一定要注意其情境的真实性,不能对其他教师使用的情境只是转手于他人的课件不加鉴别拿来就用,甚至是对其中一些数据失效、图文出错的虚假材料也不加说明就加以使用,就可能直接损害了学生的价值判断力而犯了学科大忌。如:引用徐珂《清稗类钞》中的“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创设情景,虽然生动,富有感染力,但此故事是虚构的,虚构故事产生的效应不是史学的魅力,而是文学的魅力,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在“抗日战争”的内容教学时,虽不乏得生动的影视资料,如《血战台儿庄》、《屠城血证》,但我推荐学生课外观看,以使学生了解史实与文学间的区别。

二、史料的效用在于开源引流,让师生畅通信息情感的互动

一节课,教师与学生互为教学活动主角,互相交流信息,提高了学生自如运用史料的能力,更开创了情感交流的新通道。在相关抗日战争的内容的教学时,我准备了三则材料:一、关于义和团的爱国:“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生六人,身带铅笔、洋纸被团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某“有洋书两箱,亦被团众用刀斫。”二、民众为了钓鱼岛主权,游行,打砸国内日系车的报道。三、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武汉空战中国飞行员陈怀民驾机撞毁日机后,烈士的妹妹陈难与死去日本飞行员妻子美慧子的通信;聂荣臻元帅救助两个日本孤女的故事。由于史料的历史跨度大,材料面宽广,只有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才能引导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史教学不能成为传播‘仇恨’的教育,应将和平观念渗透到抗日战争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违背历史教学中应坚持的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当然,更要通过对史料和信息中的内容进行分析而使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爱国:爱国,不需要民粹和暴力,不需要以牺牲国内正常社会秩序为代价;爱国,必须向“打砸抢”说不。个别人的“爱国”,走错了方向。如今的爱国内涵和一百多年前早就已经不同。真正的爱国就是要告别“义和团”式的爱国。

三、史料的效用在于由表及里,让智慧点燃联想思维的火花

布鲁纳所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在史料运用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意在此,言在彼”的所谓材料史实与问题“两张皮”的设计而出现的一类考题的训练,要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试题提供的现象(情境),透过现象再结合时代背景去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从而提高“由表及里”看清关联问题本质的能力,如:全国卷中“许仙与白娘子”一题,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从表象上看似乎都与僧人有关,或者由“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联想到“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等,从而此题关键要注意“宋代”这一历史时期。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壮大,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话本、风俗画等出现和增多。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明显与封建传统道德相违背,但其故事确在宋代杭州流传,反映的只能是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可见,材料题材丰富、来源广泛、类型多样。课堂上要善于将史料加以“利用”和“伪装”,以形成材料新颖、立意深远,集人文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的问题设计,以激发学生思维,通过对问题误入“歧途”、掉入“陷阱”到柳暗花明的别有洞天的顿悟,而绽放心灵碰撞的智慧火花。

四、史料的效用在于构建冲突,让生成催化课堂教学的高效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更加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进展中的不确定性的存在,必然导致一些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而走向生成。在“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教学中不可避免地提到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在进行相关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对李鸿章作出自己的评价时,有学生表示崇拜李鸿章,也有学生说李鸿章是卖国贼。学生之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是“意外”更是机遇。为了使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史观认识李鸿章,我在课堂上引用了梁启超对李的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为什么梁对李有如此的评价呢?学生查阅相关史料不难发现是李创办了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物局,并派遣了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等等。这些实业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李鸿章作为大清的“外交家”,在战败求和谈判中,被国人视为卖国贼,但在签定《马关条约》时,他不仅在马关遭到刺客袭击,带着脸上的绷带,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利益。可见真实的史料有助于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认识,而不致于给历史人物贴上简单的标签。在此基础上,我借用一道高考题作了对李评价的总结: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不言而喻,张謇评论的是李鸿章。张謇和梁启超的评论,学生收获的不只是对李的评价,而是学会了用历史唯物史观去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更由对李的个人评价加深了对清政府腐败的认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