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境高中生物“情境—理由——运用”课堂教学方式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4-04-17 点赞:33576 浏览:14878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从模式的设计思想、理论基础及具体实施三个面论述了高中生物“情境-问题-探究-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模式 生物学教学
B
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了切实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教学思路进行了反思和重构,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整合出了高中生物“情境-问题-探究-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同行们进行交流。

1.本模式的设计思想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情境-问题-探究-应用”课堂教学模式正是以这四大理念为指导,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情境的创设”及“尝试应用”这两个环节主要体现了“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学习新知识,最后又运用所学新知识解决问题,体现了知识来自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的原理。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环节主要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符合“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整个模式的实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2.本模式的理论基础

对“情境-问题-探究-应用”课堂教学模式影响重大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致谢www.618jyw.com
的灌输知识的方式,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主动获取知识。
人本主义理论是实施该模式的前提。人本主义理论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实现其潜能。教育应把自我实现的抉择权留给学生,以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展为目标。
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价值所在。哈佛大学霍华德加纳教授在《心智的结构》认为人的智力是一组智力而不是一种能力,至少包括7种智力。由于学生智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不同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也要有相应的针对性的撸导。该模式中的提出问题、探究教学、尝试应用等环节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和成功机会。

3.本模式的实施

3.1本模式的流程

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情境-问题-探究-应用”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尝试应用,前后呼应,相辅相成。设置情境是提出问题的基础,而一个好的生物学应用问题本身又构成一个好的生物学情境。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主探究,也可以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再探究学生应用所学生物知识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是一个新的情境创设的过程,在该情境中学生还可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四个环节密切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情境-问题-探究-应用-情境-问题-探究-应用……”教学链,这是一个有机联系,前后贯通,不断延伸的、开放的、动态的教学系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可以从某个环节切入,也可以在某个适当的环节结束。

3.2本模式的实施过程

“情境-问题-探究-应用”模式的实施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感知生物知识阶段、激发求知阶段、探求生物问题实质、应用知识综合提高阶段。下面以“细胞呼吸”为例具体介绍该模式实施过程(图2)。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获得感性认识阶段。
用学生喜欢的法拉利跑车和关注的人物奥运会短跑冠军博尔特引入新课“细胞呼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比较燃烧与细胞呼吸的异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对细胞呼吸有个感性的认识。高中生物知识大多是抽象的、微观的,如细胞的分裂、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等学生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比较难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各种手段,如图片、录像、动画等,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拉近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或者设疑激趣,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第二阶段:提出问题,激发求知阶段。
在比较了燃烧与细胞呼吸的基础之上,提问学生燃烧释放二氧化碳等物质,那细胞呼吸分解又释放什么产物?本环节提出问题主要是由学生提出,在教学时间比较紧迫的情况下也可以教师直接提出;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在课前收集的,也可以课堂上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或教师提供的资料提出;可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也可以由小组讨论提出。在该模式中,提出问题是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下一个环节自主探究的起点。从长远来看,“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生物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及时的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第三阶段:自主探究,探求生物问题实质阶段。
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酵母菌相关的背景资料,请学生根据背景资料提出问题,如酵母菌是不是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有氧呼吸是不是会产生二氧化碳,无氧呼吸是不是会产生酒精等等。在设计实验时,教师有时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实验材料、背景知识,甚至一些问题提示,目的是降低难度,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否则学生会无从下手。“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产物”时可以建议学生考虑:实验需要做几组?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正常生活?如何控制有氧环境?如何控制无氧环境?如何检测产物?最后完成实验,得出结论。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实实在在的独立探索。切忌蜻蜓点水式的自主探索。(2)重视探究学习后的互动交流环节,让学生共享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以增加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学习的成就感。
第四阶段:尝试应用,提高深化阶段。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深化。知识的应用不能狭隘地认为就是做题目应付考试,还要让学生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养成科学态度,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逐步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本节课可以让学生思考:某地区蔬菜长势良好,一场洪水将蔬菜根部淹没,十多天后,洪水才慢慢退去。洪水退去后,蔬菜会出现什么后果?为什么?啤酒或米酒,在制作过程中为什么都要密闭处理才能制成口感舒适酒味的食品?……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不断探究,不断创新,才能探索出适合不同教材、不同教师、不同学生及不同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以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对于一系列的新的课改模式,都应该采取客观分析的态度来对待,它们都有其生长的特定土壤,都是在特定时空范围涌现出的一系列新的方法、策略。教师既要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以谦虚的心态学习,更要以冷静的心态来解析。在解析中接纳,在解析中学习,在解析中汲取,汲取其精华,并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