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品德让思想品德课充满“古”味结论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16911 浏览:717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应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本文就以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历史材料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实现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从而搞好思品课堂教学,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古”味;谈古论今;古今对比;古为今用
2095-3089(2013)9-00-01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教育四大板块内容。在中学的所有课程中,思想品德课应该说是最富有魅力的一门学科。然而,由于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单纯传授知识、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弊端,使得思想品德课成了学生印象中枯燥无味、如同嚼蜡的一门学科。作为政治老师面对这一现象,在教学中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思想政治课加点“味道”,令课堂变得有滋有味,使学生回味无穷。
笔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扩充教材内容,运用许多有血有肉的历史材料,令课本知识“鲜活”起来,使得思想品德课堂充满浓郁的“古”味。为什么要如此呢?俗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自古“政史不分家,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不是彼此孤立的。叶圣陶曾说:“课程各个分立,这是不得已的办法。”“教育的最后目标是使各个部分分立的课程能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起,构成了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其中。”这就提示我们,处理教材时,应在以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为主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去吸收各学科的知识素材和背景,体现教材的整合性。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用历史材料,可以指引学生回到“昨天”的政治,今天的历史时代,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认识而触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悟,从而达到融会贯通,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思想品德课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传授社会发展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不能不涉及到历史知识。又因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形象思维的成分大,喜欢听故事、讲历史,这是由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的。
要令课本知识“鲜活”起来,让思想品德课充满“古”味,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一、谈古论今

谈古论今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从古到今无所不谈,无不评论,现在多表示通过对古时或者以前发生过的类似事情的讨论、反省、深思、总结,来决定对当下事情的做法、决策等等,以免走错路。思想品德课中谈古论今就是通过引述历史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自然引出或推出不可辩驳的、令人信服的道理。这样做比照本宣科讲述,更能增强理论教学的信度,还能使学生受到启发,在心中激起共鸣。如在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粤教版)全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三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当中的“坚持改革开放”时,笔者提出三个问题:中国古代史上有哪些效果显著的改革?这些改革分别取得怎样的成效?清朝时候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带来怎样的后果?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有战国时候秦国的商鞅变法以及北朝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同时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过程。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在学生回答后,笔者再用多媒体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并引导思考:“同学们,回顾历史事实,面对发展成就,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因为有了前面历史知识的铺垫,好比水到渠成,学生一下子就领悟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述的课堂教学是以史料作为依托,教师合理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符合“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

二、古今对比

古今对比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古代和当今类似或相反事物之间的比较,找出古今差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当中所蕴涵的道理。例如在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粤教版)全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节第二目《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时,笔者将中国元朝实行的种族制度和当今国际社会因为民族、种族、宗教问题不断引发冲突的中东地区——包括巴勒斯坦地区、叙利亚、埃及等等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古今中外因为民族问题处理不当而带来的危害,深刻理解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意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根据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为确保少数民族人民享有权利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繁荣民族经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古为今用

古为今用本意是指吸收古代的优点,扬弃缺点,以使现代更进步。在这里是指通过引用著名历史人物的观点主张和彰显他们高贵品德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意义,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核心在于整合心理健康、道德、法律知识和国情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以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心理素质、法律责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因此,思想政治课中选用众多的感性历史材料,利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构建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在浓郁的“古”味当中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
中国古代众多的仁人志士留下很多可贵的品质,值得后人学习乃至发扬光大。如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墨子主张的“兼爱”“非攻”与八年级思想品德(粤教版)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与人为善”的内容有密切联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这一典故可作为九年级思想品德(粤教版)第四单元“走艰苦创业之路”的证明材料;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更能证明八年级思想品德(粤教版)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把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发人深思的小故事带到思想品德课堂,使学生感觉亲切,生成新的体验感受,还能学以致用实现课堂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笔者在讲授八年级思想品德(粤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理解与宽容》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多幅感性历史图片: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从缴获的袁氏信件中,发现他的手下有一些人曾经写信给袁绍,准备投降。那些忠于曹操的将士知道了这件事都非常气愤,纷纷要求曹操惩处那些叛徒,曹操却下令全部烧掉那些信件,并说:“当时,袁绍那么强大,我恐怕连性命都难保,官渡一战,胜败如何,连我自己也没有把握,何况大家呢?”见曹操这样做,原来准备投降袁绍的人大为感激,更忠于曹操了。通过历史人物的典型故事,学生很快就明白到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有恢弘的气度,这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印证了“有宽容才能成就事业”这一观点。
思想品德课中与历史知识有密切关联的内容比比皆是,只要政治老师用心去发掘,定能充分发挥历史知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使充满“古”味的思想品德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2、《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618jyw.com

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广东教育出版社。
3、《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广东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