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让生活中充满语文味写作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8019 浏览:256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提起语文课,许多人心中浮现出的都是鲁迅笔下“三味书屋”中的情景:“老师严峻的脸庞,枯燥的背诵,可怕的默写和听写,以及让人望而生畏的作文课。”其实,语文课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是我们表达思想的最佳方式,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文,生活中更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课程资源。换句话说,我们生活中无时不刻不在学习语文和使用语文。那么,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能运用轻松自如地的语文在课堂上会变得如此枯燥呢?细思之下,不难发现,课堂外我们学语文是生活的需要,在社会大课堂中所学到的语文知识是我们感兴趣的,而课堂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一个理想的分数。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变成了课堂的监工,而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学习起来自然不感兴趣,提高语文水平更是举步维艰。其实,语文讲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以下,就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谨以抛砖引玉。

1.把课堂让给孩子

许多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都感觉很累。上完一节课,总是觉得讲得不够细、不够完整,生怕漏掉知识点,在考试中失分。其实,一单元、一册书中的课文内容,虽然不同,但却有着极多的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恰恰也是教学重点。为什么我们口干舌燥的讲,学生却充耳不闻呢?理由是在教学中他们的角色不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而只是旁听者,一副事不关己、心不在焉的心态,又怎么能学好语文?这就造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启而不发的情况普遍有着。而作为最能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学生提问”环节,更是经常冷场或者是表面热热闹闹,可实际上提出的有价值的理由少之又少。这样,不仅影响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因此,我决定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充分探讨了课堂内容的基础上,我根据课文体裁制定了预习提纲,每个同学都可以针对其中一项或几项内容发表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看法,而我却和其他同学一起来进行提问和学习。开始时举手的还是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中等生和暂差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都不高,甚至还有些学生体现出了厌烦感,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始终无法提高。于是,我只能在个别课堂上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一次,我偶然看见两个孩子玩“一休提问”的游戏。看着两个孩子兴高采烈的样子,我灵机一动,能不能把这种游戏形式引入课堂中呢?于是,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时,我布置了一个新的游戏环节“出个理由难倒你。”要求: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理由,可以是有关课文中的词语、句型、情感、写作策略教学论文……等反复方方面面。如果你的理由能难倒全班同学,就可以得到一个“优”字奖励,并成为当天的“聪明之星”。在新的课堂中,气氛异常热烈。平时很少举手的暂差生也都举手提问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同学们为了难倒对方,而不被对方难倒,在每一节课前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的理由更具有深度和广度。因而,学生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因为课堂教学为多人共同所准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探究、团结合作,因而,无论是在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上,都非教师一人授课时所能比。当然,兴趣开发容易,维持较难,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快乐小问号”、“聪明智多星”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那么为什么不能把学习变成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呢,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呢?带着这种想法,我在每天课堂上都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小游戏环节,如“成语接龙”、“三分钟硝烟奖”、“越辨越清”、“巧猜字谜”、“巧连词句”……等活动。常常是下课铃响,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课下对诗声、争论声不绝于耳。虽然难免有时争得是面红耳赤,但绝不会有污言秽语或手脚相加,这可是参加活动的首要条件。有时,课下孩子们游戏中的惩罚策略教学论文也变成了背古诗、说成语。这样,孩子们的学习有老师要求学,变成学生主动学、追着学。为了能压倒别的同学,通常教师还未开讲,课文早已被同学们拿来当成游戏的工具。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正是在一点一滴中渐渐地提高,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每个学生都希望进步,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认同,都有一颗争强好胜之心,都有集体荣誉感,在这次活动中,我还通过挑起各组之间的竞争,激发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公布各组所背课文的数目,及其他暂时落后组所需努力的目标,让他们明白自己组并没有差多远。而差生也被气氛所感染,不愿意拉本组的后腿,被其他同学埋怨,自然热情高涨。而各组之间的挑战维护了竞争的公平,也正是这种公平才使竞争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教师应是学生潜能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学习的监工。只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给班级带来生命力,才能使学习成绩稳步提高。这大概就是“好学不如乐学''''的道理吧!”
3.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育课程,我们身边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资源,如能善加利用,便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之效。于是,我便尝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语文学习资源,带着批评的眼光去挑生活中的错别字,“牙尖嘴利”地去生活中咬文嚼字:帮同学修改话语中的错音病句;用彩虹般的语言去歌颂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与美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去编一段顺口溜,开自己或别人的一个小玩笑;或者抓住别人的特点,取一个并无恶意的“外号”;去市场记录妈妈和小贩还价的语言……。同学们在生活中把语文“玩”的得心应手,让学语文变得轻松愉快。孩子们学得有兴趣,也把老师以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4.为同学们搭建展示平台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成功的喜悦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因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语文知识竞赛活动,几年来,有很多学生在校级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课堂外,学生们课本剧精彩的排练;学校举办的故事会上大家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才能展示;如果没有故事,也可以把自己最擅长的知识海阔天空地侃一段;简报、手抄报都可以把自己的才华展现……。多种展示平台的搭建,让同学们变得更加自信和可爱,而在这一次次展示中,语文课已经悄然走进孩子们的心间。
综上所述,这不正是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结合的一种展现吗?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