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语文概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3751 浏览:88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桑:对于“新课程标准”您有什么看法?假如您以为还是不能令人满足,那不足在哪里?
陈:语文新课程标准,以文字内容看,很新很全面,尤其是一些当代的教育理念的引进和表述前所未有。但同过去的教学大纲一样,必须在实践中检验,才能评价其优劣得失,现在还不好说。在我看来,目前课程标准不令人满足的,主要是面面俱到却大而无当的话多了些。它几乎可以适用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母语教育,放之四海而皆准,就是缺少自己的民族特点,中国特点。学习掌握汉语母语,难道就没有什么特殊规律?国人学习听说读写,古往今来,都有哪些基本经验可以总结、传承而在课程标准中作出提炼概括?另外,像上面说到的什么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的技能练习还需不需要,它在语文课程中是怎样的地位和作用,人文教育和语文练习又是怎样的“统一”联系,这些至关重要的内容,原是每一种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者都要首先考虑,每一个语文教师天天上课几乎都要碰到的,他们的唯一依据就是课程标准。假如表述不明确,或者有意加以回避,这样的“课标”还有标准可言吗?
不少语文教师感到困惑:“三维目标”和“三个目标”有什么不同?当然,也几乎所有教师都在教案里各按“三维”写上三条以应付检查,而实际根本不当它一回事,
课程标准的表述应尽可能简练,大可把文字压缩到一半,让教师轻易记住。有些需要展开阐述的,不妨通过“细则”去补充。在我印象中,台湾的语文教学大纲宗旨鲜明,言简意赅,很值得我们参考。
桑:陈老师您对最近一段时期关于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讨论持何态度?您以为应怎样更好地贯彻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统一?
陈:关于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讨论我看早应该休矣。有人说“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个伪命题,我以为不无道理。说人文精神与语文教育的统一,这个讲法本身就不对,语文教育里就包含着人文精神。我早就说过,语文的工具性,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语文技能和人文教养的统一。语文之所以和数学并称为工具科,本意只是夸大它的重要量、基础性和实践性,谁也没有讲过它是排除排挤排斥思想性文化性人文性。语文作为人们须臾不可分离的思维和表达工具,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彼此依存,不可分离,是二而一,一而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原本就是一个统一体。假如在语文教学中真有人文精神失落的不足,不是“语文工具”本身的错,而是使用“语文工具”的人的错。教师没有把文章作品的语言教好,撇开语言形式讲内容,不善于或不屑于咬文嚼字,把思想政治(过去)或人文精神(当今)“抽出来”大讲了一通,这样的语文课,失落了多少没有生命的“人文”都并不可惜。
曾经听谁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中学除语文的其它课程,都要靠语文“承载”,但它们只需“穿过”语文直达所承载的内容,没有哪一个学科会把“如何承载”“怎样穿过”作为它的教学内容,唯一把它作为内容的只有语文。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学习它所承载的内容,而是学习它“如何承载”。学习了“如何承载”也就同时能够学好所承载的内容。
这话说得透彻。我想,更本质地说,语文的工具性,正是由“学习如何承载”的这一基本任务所决定的。
假如还有人一定要讨论什么“语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我倒倡议改为探讨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我们可曾听说这一堂课的工具性如何如何,人文性又如何如何?没有。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个话题更切合教学实际,更贴紧课文,贴近课堂,轻易避虚就实,补偏救弊。“着重语文形式的讨究”早晚将成为一个热门的课题。
桑:您对现在的高考制度有哪些看法?对部分地方单独命题有什么看法?高考中的语文学科的考试,您以为如何进行更客观?对于现在的高考命题的结构,您以为是否公道?还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陈:现在的高考制度,主要是体制守旧和考试形式僵化。体制,事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整体革新教学论文,这里就不说了;而语文考试形式(办法)就只靠一张书口试卷,想全面测定学生的语文素养,则戛戛乎其难矣哉。尤其是现有的试卷题型就那么几种,部分地方单独命题也没有出现什么革新教学论文的新题型,大家都生怕把语文教学“指挥”乱了,每年高考完的总结文章,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叫“稳中有变”,就可见稳定压倒一切。高考革新教学论文之所以步履维艰,更是由于评价的标准缺失,革新教学论文的方向不明。测试考生的阅读能力,本来最应该考的是综合题,例如写一篇读后感,你要他“感”什么都可以指定,偏重内容或偏重形式都可以。当然这样一考,给评卷的客观公正带来的困难,也不好解决。
高考作文试题,给文体作适当限制是必要的。不能总是文体不限,我就不相信能用文言写作的考生,现代文就一定同样出彩,写不好甚至写不通,都大有可能,也许根本就拿不了高分。会写诗的也一样。假如给予太多的肯定和赞扬,甚至鼓励提倡,负面影响不可小看。现在中学生已经普遍不知道议论文为何物,为适应高校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假如在三五年内限定,高考只靠议论文,我看中学生的文风肯定将为之一变,那种华而不实、虚情假意、为文造情、拼贴杂凑的“伪写作”风气,有可能逐渐得以扭转。假如文体再不加限制,中学生作文整体水平低下和文风的畸形变态,将成为严重的教育不足而积重难返。就说最为基础的记叙能力,中学生也不见得都已经过关,一年两年内考个给材料组织成文,或缩写,或整合,或调理,等等,会是什么情况教学论文?为了突出矫治诸如主题不明、条理不清、空话连篇的作文流行病,一个时期的考试内容和要求,完全可以有所侧重。如此,就涉及一个革新教学论文的话题,就是让高校自主独立命题。这一革新教学论文势在必行。
解决作文评分的“公平公正”更是个困难,需要大胆开始革新教学论文的试验。我主张取消60分制或70分制等,而改用等级制(A、B、C、D、E四等),统分时可将等级按照权重折算分数,特别优秀的(A )可以规定加分。严格制约教学论文每一等级的区分界,特别是高分和低分,而无须在一个等级中再细打细算。现在评作文卷,大多数都打“保险分”“基天职”,都往中间靠,实际已在模糊采用“等级分”,与其你一个模糊,我一个模糊,到不如对“模糊”来个基本统一。
语文试卷的题型要尽量减少,且以主观题为主,甚至全用主观题。越主观,也就可能越客观。现在所谓的“客观题”,大半是命题者的“主观”臆造。这样的“客观题”越多,实际信度越少。
桑:陈老师,现在的文章或谈话中经常夹杂网络语言和字母语言,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陈:适当夹杂一些无妨,主要看效果。为了猎奇和炫耀,当然不可取,也不难被看出来。网络语言只能在网上流行,个别“流”进纸质语言和口头语的,假如能被接收吸纳,说明它有生命力,没有什么不好,语言以来就是在不断进展的。大浪淘沙,它只会往纯洁健康丰富的海洋奔流。固然有些出格,有些怪异,无须大惊小呼。
桑:您对中小学生搞专业文学创作(低龄化化写作,以前称80后现象)的现象持什么态度?
陈:听说过中小学生搞文学创作,但没听说搞“专业”创作。放弃学业,专门去写书,毕竟只是个别,不足为奇。但假如成为一种“现象”就值得浅析。低龄化写作,也许应该看作是社会的进步。低龄为什么不可以写作?需要担心的是那种沉迷于写作,而耽误了青少年时期为全面进展打基础的时光。人生的变化难以预料,对“低龄写作”过早给予过高评价,尤其是夸张不实的贸易性炒作,则应该警惕。我的态度是以平常心看待低龄写作,可以欣赏,但不提倡;可适当鼓励,但须谨慎评价。过分张扬和神化,不利于引导中小学生作文往朴实健康的道路进展。现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以大面上看,正往成人化写作的歧路上走,没学好走路,就学跑步。内容虚浮,形式华彩,失却诚信,这才是最值得忧虑的。
[1]2[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