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德育构建城乡结合部学校良好德育环境对策

更新时间:2024-02-04 点赞:19936 浏览:854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构建城乡结合部学校良好德育环境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工程,要保证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我们应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构建,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德育资源的同时,不断拓展德育环境的利用空间,并在校内外德育资源环境的利用上不断探索创摘自:学年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新。
关键词:构建;城乡结合部;德育环境;策略
构建城乡结合部学校良好德育环境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工程,要保证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我们应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建构,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德育资源的同时,不断拓展德育环境的利用空间,并在校内外德育资源环境的利用上不断探索创新。现就我区城乡结合部学校构建良好德育环境的实践为例,提出以下有效策略:

1.因校制宜,把营造学校良好德育“软环境”放在首位

学校德育“软环境”指学校精神文化环境,包括校风、班风、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等,是对学生品德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核心环境。德育软环境的好坏,是整个德育环境好坏的关键指标。就城乡结合部学校而言,由于教育发展基础差,学校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比较薄弱。因此,无论是从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还是从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实际问题出发,把营造学校良好德育“软环境”放在首位都是必要的。
首先,德育“软环境”要把学校的精神塑造当作重点工程来抓。学校精神是学校认可并遵循的共同价值取向和生活信念,是影响全校师生员工精神面貌和学习、工作与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环境的关键。这就要求学校善于发掘主题,找到师生共同认可并自愿遵循的共同价值取向。学校树立的精神风貌要具有独特性,要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 。学校必须通过系列活动强化和保持这些精神的影响。
其次,德育“软环境”的构建要把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调适作为基础性项目来做。德育和智育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智育旨在解决学生“知不知”的问题,德育不仅要解决“知不知”问题,还要解决“信不信”、“做不做”的问题,还要求要转化为学生的内心自觉,必须把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调适当做基础工程来抓。“亲其师,信其道”。德育方法是否有效的一个关键是师生间、家长与子女间能否建立亲密和信任的人际关系。学校要长期坚持开展师爱教育、组织亲子活动,让学生心灵淋浴温暖的阳光,使学生的成长具备宜人环境。

2.以情感教育为主线,构建“家校互动”机制。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品德情操,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影响极为深刻。国家教育部发表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就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风。
不言而喻,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承担共同的教育责任,但长期以来,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合力并没有很好的形成。学校与家庭合作往往表现在家长的配合、支持学校工作同,学校如何配合、支持家长、形成家校互动,家校双赢局面,从而构建学校、家庭一体的良好德育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改变以前学校单向交往的局面必须要有新的思路。要以改革家长会为抓手,以情感教育为主线,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组织家长会。如在家长会上请家长谈育儿的经历与心得,促家长与孩子的情感认同。让每位学生给自己家长写信留在桌子上,助家长与孩子气沟通。好可在教室墙上开设“家长寄语栏”等,使家庭教育影响延伸到学校,以达到家校互动、家校双赢的结果,事实证明,这些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3.以互惠双赢为宗旨,架构学校与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

不管学校德育系统如何规范系统,学生总要每天走出校门回到特定的社区中。社区的文化、社区的心理、社区的风俗习惯和社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社区每一位成员的品行都会产生深刻和广泛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可塑性大,好奇心强,更容易受比学校更精彩的社会环境所影响,关注社区生活,关注社区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单单在儿童上学和回家的路上他们受到的思想教育就比在学校里呆几个小时所受的教育要强烈、鲜明的多。”随着双休日的实施,青少年学生在社区活动的时间大大增加,学生的社会生活状态跟学生的品德发展关系更大。但是,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社会环境是好坏兼有。以学校力量为主导,广泛和用社区德育环境的积极因素,是新形势下青少年德育的必要选择。学校要以互惠双赢为宗旨,结合学校和学校所在社区的实际,架构学校与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家庭、社会综合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是育人的根本保证。
为把学校教育这条渠道充分延伸到社会中去,我们要千方百计挖掘社会上可利用的因素。建立基地,搞好共建。建立校史、革命传统、劳动、国防、社会实践五种基地。依法治校,发挥校外德育功能。每学年都请公、检、法部门的干警来校做法制报告会,交通法规讲座。校园普法板报展览等,增强学生的知法、守法意识,提高学生明辨是否的能力,做到知和行的统一。发挥余热,老少共建。成立以离退休老师为主体的关工委小组,开展“老少手拉手”活动,在思想上帮校,在学习上助学,在生活上解困。走出社会,净化心灵。学校成立的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也经常深入社区开展公益活动和“学雷锋”主题活动,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大环境。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