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改革高校体育课程教学革新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23964 浏览:1086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尤其是体育教学环节的建设是否符合教育目标和体育目的,将直接关系到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和人才质量的提高。本文应用文献资料法,结合体育教学实践,具体地阐述了高等院校的体育现状和实施方案,针对当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操作方面存在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课程改革实践的方向及其策略,以便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1671-0568(2012)29-0121-03
体育是高校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课程则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任务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组织形式,是高校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之一。因而,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设置和实现目标的各个环节,尤其是体育教学环节的建设,是否符合教育目标和体育目的,将直接关系到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和人才质量的提高。

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存在问题的讨论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具有定向性意义,它凝聚了全国众多体育教育专家的心血,提出了新的课程建设理念,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目标,重建了新的课程结构,开放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的新思路,是一个具有时代感的纲领性文件,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然而,全面实施纲要至今,在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有些问题却逐渐显现出来,影响到纲要对体育教学实际工作的指导时效性。

1. 课程目标表述较为含糊

体育教学目标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预期成果,不同时代的体育都有着对等的目标体系,这些目标是当时社会对体育价值取向的具体化,也是对体育功能及重要性的认识。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目的得以实施的标志。为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而编制的纲要中的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其中均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等五个目标领域,其内容呈现多元化,理论上更符合当前社会对人的多元化要求,更接近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但是,课程目标的部分表述上较为含糊,概念的含义上还有许多不清晰之出,造成一线体育教师对其理解困难。例如,对于运动参与目标中的“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这一表述,就很难对“一定的”这一概念做量化,更难评价学生的达成的效果;运动技能项目表中的“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一表述,也很容易让人对“健身运动”概念的内涵理解产生混乱。

2. “健身运动”的指向性问题

健身运动与运动技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健身运动,是为锻炼身体进行的身体活动;运动技术,则是为了运动而采取的合理技术。运动技术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如篮球用手运球,而足球则是用脚运球,这在技术上是无可变通的;而锻炼身体内容之间的互通性很大,因此锻炼内容有时可以在具体的层面上进行再选择。不同的概念,势必导致不同教材内容的取舍和选编,而教学则是将选出的内容如何教好的问题。如果教学内容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教师就必须研究体育教学的规律,才能有效地教会学生运动技能。相反,就会使教学陷入随意性、自由式的“怪圈”。因此,笔者认为在课程目标中“健身运动”这一提法欠妥,也可能是“放羊”课回头的一个诱因。

3. 课程目标与课程评价一致性问题

课程目标达成状况,需要通过课程评价结果来体现。如,要求学生达到“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于是可以通过问题提问以及实际操作等对学生进行测试,提出的问题如:“体质健康状况表现在那几个方面?测试的方法有哪些?”等等。但对于这样一些目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等,却很难把握其评价的途径和方法。怎么样才能确定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对于体育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难以评判的问题。再则,一个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是需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教育才能形成的,不是单一的学校教育就可以完成的。

二、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多数学校的普遍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②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作他用,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③体育器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618jyw.com
材管理不善,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场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④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近几年来,青年教师逐年增加,但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受拜金主义的影响,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在社会上从事工作,对待学校的工作往往是课时无保证,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体育课处于一种“放羊”式的状态。由于新课标并没有提供多少“目标引领教材内容”的范例,也没有提出“目标引领教材内容”的方案,因此,“目标引领教材内容”还只停留在课程理念上,而把具体操作问题留给了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很难保证体育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互动的良好效果。

三、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策略

1. 尽快克服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

长期以来,思想观念、师资、体育经费、场地、器材、教学质量不高等等的因素制约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得到解决,那么,体育课程改革就是件很不现实的事情。因此各级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应努力尽快克服制约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不利因素,创造积极因素,促进我国学校体育跟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步伐,使改革不断走向深入。2. 牢固树立“健康第

一、以人为本”的改革指导思想

近年来,无论是教育改革,还是体育改革,都将学生健康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学校体育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方面被赋予了新的职责,从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纲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看,无不体现了“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导向性,从国家到地方、从教育到体育对学生健康的高度关注,使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3. 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课模式

由于受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我国曾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单一的体育课程模式已经不符合我国国情和学校与学生实际需要,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解读新《课标》与新《纲要》也可以发现,国家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实际上就是引导和鼓励地区、学校和教师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构建具有地区、学校和教师特色的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模式。多元化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将使不同地区、学校与教师找到体育课程发展的不同定位,顺应我国国情和学校与师生发展需要。

4. 整体设计体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体系

我国以往体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体系存在交叉,重复与渗透的现象,新《课标》与新《纲要》明确的体育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同样存在着交融,但是更体现出递进。只有从整体上设计体育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处理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衔接问题,避免大中小学教学内容重复,才能符合各个学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实现体育课程教育的整体连贯。

5. 编写融基础性、人文性、健身性、科学性、实用性、时代化的体育课程教材

体育课程教材的编写与选择应用是搞好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编写与选择应用高质量的教材,无疑会使学生受益非浅。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国家对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一些条件具备的学校纷纷着手编写符合本校特点的教材,尤其是在高校这种现象更为普遍。编写教材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如果编写人员水平缺乏,编写的教材质量不高,那么对学生、教师和学校都将产生无法估量的负面效应。各级学校编写与选择应用教材应量力而行,条件好的学校完全可以编写适合本校的体育课程教材。各级学校编写与选择应用教材都应力求将教材内容定位于具有基础源于:免费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性、健身性、人文性、科学性、实用性、时代性的特点上。只有这样的教材,才能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6. 转变教师职能,提高教师素质

新《课标》与新《纲要》提升了对体育教师的职能与素质要求。体育教师要从单一的课程实施者逐渐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教学的中心将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师应采用研究性学习,探究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法教育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创设一种轻松融洽、信任的氛围,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与帮助,成为教学研究型的育人家,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有效达成体育课程目标。

7. 合理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新《课标》与新《纲要》明确了体育课程资源的内容,各级学校要创造条件努力开发利用校内、校外和信息化三类资源,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打破体育课校内统一的状况,使体育课程形式更加多样,灵活性提高,对于活跃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8. 制定新的科学评价体系
对于体育课程的评价,从内容与形式方法等都应作科学的定位,应紧密贯彻新《课标》与新《纲要》的精神,做到内容形式多样,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领导评价、专家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对体育课程评价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建设等多种维度实施综合评价,真正形成以评价促进改革,以改革完善评价的机制。
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实践操作中也有许多实际困难。规范、严谨的教学指导文件,可以规避实际操作中的混乱;健全的教学管理体系,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规范性;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失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但有第一线体育教师的广泛参与,必将突显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毛振明.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正确对待运动技能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04,(3).
赖天德.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要注意防止虚无倾向[J].中国学校体育,2004,(2).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指导纲要[Z].2002-08-12.
[4]王宗平等.重健身淡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1,(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