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浅探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8274 浏览:3255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的主要不足

勿庸置疑,伴随社会的整体进步和进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策略手段等方面越来越明显的显示出其迷离性和陈旧感,以而形成阻碍其进一步进展的现实的缺陷和不足。这些缺陷和不足的产生和有着也就形成当今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理由。综观当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有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应试化倾向

我们部分教师在浅析具体文章的时候,完全是按照考试题型的框架来进行讲解,并由此编制出大量的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强化练习。这种方式化的题海战术,遮蔽了学生宽广的视野,甚至使一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怎么考就怎么教,考什么就教什么,考多难就教多难的做法,未能真正全面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未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理解单一化

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章的解读有着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一种是教师自己的概括。在考试中,教师的答案似乎是唯一的标准选择,这种标准选择严重束缚了学生主体思索的巨大潜能和自由空间。

3、文章整体的破碎化

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层次,都与整个文章有着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现在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常常把一个活生生的文章整体肢解得零散破碎。

二、端正中学阅读教学观,重视个性化阅读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在“阅读教学倡议”中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熟悉世界,进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得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论述作为基础的。对话论述以为,作为与读者的联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联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联系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联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介入以致共同创造的过程。现代对话论述已被很多国家的教育家认同,并吸收到政府制定的母语教育的有关文件中。我国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设定语文课程的目标时,也充分顾及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只有全面正确的理解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观点,提高我们的理性熟悉,掌握新的理念,才能端正阅读教学观,力避应试化倾向、力避理解单一化、力避文章整体的破碎化,以而找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对语文篇章的浅析和诠释,绝不能取代学生主体性的接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文章解读论述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去理解文本信息的丰富内涵。教师对特定课文的解读和理解,展示的仅仅是一个世界,一个十分有限的天地。而一个班级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打开的是五六十个色彩各异的世界,而且每一年都会得到更新和进展。为了打开学生色彩斑斓的丰富世界,激发学生内在的想象力,我们就应该重视个性化阅读教学。

三、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1、营造一个布满磁性的课堂环境

现代教学论探讨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进展有着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聪明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情感过程,两者密不可分。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致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学生的学习似乎是被迫的。新课程夸大建立新型的师生联系,这种联系落实在课堂上,就是要让学生在拥有自尊、自信、自赏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形成一种自主而非强制的学习状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舒展灵性。

2、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努力寻求独特的熟悉、感受、策略和体验。使学生对为什么学,能否学,学什么,怎么学,有自己的意识和反应,这样,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以为特别重要的不足,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形象写照,建构主义以为,世界是客观有着的,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不同,每个人对世界、文本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去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用一个方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相反,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熟悉,尊重学生的差别,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语文新教材特别反对把课文剖析以外部强加给学生,夸大学生自主解读课文,并与他人交流和研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些题目的设计,特别注重了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

3、鼓励学生质疑求异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不迷信教师和书本的权威,在独立思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批判的接受。与此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看法,即使是幼稚、片面,教师也严禁批判,由于这可能会熄灭学生求异的火花。例如教学《愚公移山》时,愚公是愚还是不愚?搬山好还是搬家好?智叟智还是不智?愚公真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智叟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激活学生质疑求异的思维火花,让学生积极寻求自己的答案,而不是老师归纳的答案,也不是任何教学参考书上现有的答案。

4、运用探讨性阅读策略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阅读实践主体的学生运用探讨性阅读策略,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和作用,领悟作品的内涵,欣赏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品味富于体现力的语言等,对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探讨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都是极为必要和有效的。例如:对《关雎》主题的理解,可以理解为它是一首传颂千古的爱情诗篇,它告诉我们美好的爱情是人永恒的追求,朴实真挚的爱情更能经受时空的考核教学论文;也可以赋予诗中的淑女不同的含义,比如用她来象征某种理想、道德和人生目标等等,由于诗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一次新的创造和解释。再如:教学完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乐观旷达情绪,被称誉为最好的一首中秋词的苏轼的《水调歌头》后,我们便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一下唐诗宋词中吟咏月亮的名篇佳作,古代文人为何热衷于月亮这一物象?那么,我们便会发现有的是借月色渲染气氛,表达贬谪的悲凉、怀才不遇的感慨,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在》中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发问,正是作者遭受政治迫害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心情的真实写照;有的是借月亮对家乡亲友的思念,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的是借月亮书写亡国之痛,如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了一种凄惨、黯淡的意境,烘托出家破国亡的悲伤心情;有的借月亮来表达男女主人公的离情别恨,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还有,语文教材中安排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以古诗看古代交通”等等都是很好的运用探讨性阅读策略例子。

5、读书交流

鼓励学生同教师、家长及其他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这样有利于个性化阅读成果的鉴戒。

6、运用比较阅读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以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一切的。”用比较的策略探讨不足,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面对的课题。古往今来,在文艺作品的长廊里,同类型的作品不少,或同一主题,或同一题目,或题材相同,或手法相似,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比较阅读的客观条件。如比较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单元内的比较。同单元课文,可就思想内容、写作技艺教学论文、文体特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比较。②与原稿比较。③不同体裁的比较。这种比较范围广泛,可以打破单元界限,可按同一主题,也可按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比较。

7、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

电脑多媒体技术对电子文本的解读具有重大影响。电脑及其网络所带来的新观念,将开拓出全新的电子文本解读的视野。我们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阅读教学,解读某些具体语文篇章,帮助学生拓展个性化阅读的新空间。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

2、金振帮.文章解读的论述与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对策.中国人事出版社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系云南省沾益县菱角乡第二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