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坚冰”——三位浸入式教师长大故事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6930 浏览:226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第二语言教学和教师教育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一直存在一种令人尴尬的“两难”。很多理论,甚至听起来“天衣无缝”的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影响举步维艰。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这种“分离”状态无疑值得我们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一番深入地检讨。假如我们对上个世纪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传统进行一番回顾的话,就会发现:以往的很多外语教学和教师教育研究都约定俗成地将应用语言学、心理学、以及一些其它领域的研究等同于外语教学和教师教育研究。这些研究者们期望通过上述方面的研究来为语言教师奠定一个需要掌握的知识基础,并希望教师在课堂上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Freeman,1994)然而,遗憾的是,研究者的努力并没有产生预期的回报,换言之,他们的研究并没有在实际意义上真正改善现实课堂上的外语教学。尽管我们承认:应用语言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学科为我们理解第二语言教学和教师教育提供了很多必要的支持,但这些学科并不能代表第二语言教学本身。由于离开了合格的教师,再好的理论和方法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对上个世纪第二语言教学和教师教育研究的回顾还让我们发现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教师“声音”的“不正当”的状态。尽管有关第二语言和教师教育的研究汗牛充栋,但有关教师教学的经验研究以及反映她们见解的言论却十分罕见。正如Freeman(1996)所描述的:教师了解教室中发生的故事,但她们却不知如何表述这些故事,也很少有人鼓励她们这么做。研究者十分擅长构建有关教学的理论,但他们却不能完全了解教室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这也许是我们在第二语言教学和教师教育领域中所面临的最大的尴尬。能化解这种尴尬的办法就是将教师置于我们研究的中心,让她们在研究中“发声”。最近一些年来,教师教学的过程开始被看作是一种基于背景和特定情境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教师个人因素的复杂过程。(ConnellyandClandinin1988;Louden1991;McDonald1992;Olson1992)伴随这种认知,“narrative”(Clandinin1992:ClandininandConnelly1988:ConnellyandClandinin1990)、“lifestory”(心owles1991:Woods1987)、“biograPhy”(ButtandRaymond1987:GoodsonandWalker1990)等研究方法开始得到广泛的认可。这不但意味着第二语言教学和教师教育研究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的转型,同时也意味着,研究者开始放弃了从外在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教学的努力,而试图从介入者一教师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教学。尽管所有这些方法的名称不尽相同,但所有这些方法都在不约而同地诉求着同一种目的:通过研究给教师提供一种表达自己见解的可能。而且这些方法的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认可对教师教学信念以及她们工作环境等因素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第二语言教学和教师教育的生动图景。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这种转型会持有不同的态度,我本人对一些研究者尝试从教师的视野来理解第二语言教学复杂性的努力十分激赏。而我对上述“潮流”所能做的力所能及的支持就是运用叙事学的方法来映射西安市三位浸入式教师的长大历程。在本论文中,我通过叙事学方式描述了林郁非、何文溪、和陈梦岚(均为化名)三位教师在进行浸入式过程中长大的历程。我希望通过她们的视野来了解浸入式教师学会教学的过程。三位教师都是中加合作项目CCEI实验的“先驱”,同时也是一直能坚持下来的几位老师。我尝试用叙事学的方式与她们共同描述浸入式教师长大的历程。希望从“环境交织”的基础上了解她们“先天”的教学信念如何影响她们的浸入式教学;在进行浸入式的过程中她们教学信念的变化;以及浸入式如何塑造了她们对教学和自身的理解。通过对二位浸入式教师故事的分析,我得出了她们长大过程中的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由她们“先天”的教学信念、个人因素、“学徒经历”等所构成的“理想世界”;另一条线索是由教室、学校、社会政治文化等构建的“现实世界”。这两条不断交织的线索共同构成了她们长大历程中最大的张力。尽管这三位浸入式教师学会教学的过程是“独特的”,但她们的故事却能从一定的层面上反映在中国进行浸入式实验的“酸甜苦辣”。这项研究表明了“教师所知”的解释性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教师在复杂的浸入式教学环境中“塑造”与被“塑造”的过程。而且,她们的故事也表明:教师“先天”的教学信念、个人因素和环境在她们长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她们对语言教学的见解以及对自身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们的长大。最为重要的是,本文对三位浸入式教师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们对教师“内心生活”的研究,也能帮助我们了解教师对教学的见解。而这些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的教师教育项目有更好的作为。【关键词】: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6-9英文摘要9-12第一部分研究背景12-391.1研究传统14-201.1.1行为主义研究取向14-151.1.2认知主义研究取向15-171.1.3建构主义研究取向17-201.2叙事学(narrative)研究方法20-251.3研究缘起25-261.4研究对象26-271.5浸入式理论和CCEI项目27-341.5.1浸入式理论27-321.5.2CCEI项目32-341.6资料收集及分析方式34-351.7研究视角35-39第二部分中国传统英语教学的历史和现实图景39-502.1中国传统英语教学的历史图景39-452.2中国传统英语教学的现实图景45-50第三部分长大的故事50-1173.1陈梦岚的故事50-683.2林郁非的故事68-863.3何文溪的故事86-1053.4我的故事105-117第四部分分析117-1384.1生存阶段118-1254.1.1课堂控制118-1194.1.2教学环境的不确定性119-1204.1.3师生关系120-1214.1.4新教师的孤独121-1224.1.5英语水平的制约122-1234.1.6家长的影响123-1254.2转变阶段125-1344.2.1超越控制125-1274.2.2践行教学信念的形成127-1294.2.3语言教学观129-1314.2.4外语教学和学科内容教学的矛盾131-1324.2.5教学弹性的形成132-1334.2.6“温暖”的课堂氛围的形成133-1344.3稳定阶段134-1384.3.1教学观念的转变135-1364.3.2英语水平的提高136-138第五部分“让眼睛越过围墙”-透过故事的思考138-1735.1“网”-------交织的因素对浸入式教师的塑造138-1545.1.1浸入式教师的个人因素1395.1.2浸入式教师工作的环境139-1415.1.3浸入式教师的“学徒观察”141-1435.1.4浸入式教师的“闲境”143-1545.2“觉”-------透过故事的鉴戒154-1605.3“悟”-------一种反刍的思考160-17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