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探究对高中数学探究教学一些倡议结论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34572 浏览:1585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积极的、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探究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数学探究在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只有把握好探究教学的规律,才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它。下面我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提问学生:在学习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后,你能求出一元二次函数y=x■-x-2与x轴的交点吗?启发诱导学生:x轴上的点的特点是纵坐标为零,于是令y=0,即x■-x-2=0,求得交点坐标为P■(-1,0),P■(2,0)。从而得出结论:一元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坐标的横坐标就是其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有一个交点,没有实数根则没有交点。这是揭示二次函数、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三者关系的关键,是突破本课难点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数学的形象性、趣味性,创设一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在新知识背景中积极思维,主动进行探究。

二、创设实验情境进行探究

高中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甚至探索一些数学本身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好的方式是用多媒体电脑和诸如“几何画板”、“几何画王”、“几何专家”、“数学实验室”、“MathCAD”等工具软件,为学生创设数学实验情境。例如,在教学“棱柱和异面直线”时,我先指导学生用硬纸制作“长方体”和“正三棱柱”等模型,再用“几何画板”制作“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课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面对角线(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棱(12条)之间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所有面对角线(12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面对角线(12条)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然后由学生独立进行数学实验,探讨上述问题。

三、创设创新情境进行探究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学生创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更要善于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探究。例如,已知点P(x,y)是圆(x-3)■+(y-4)■=1上的点,求y/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本题如果用参数方程或直接利用点在圆上的性质,则较繁琐。教师应打破常规,进行恰当原创论文www.618jyw.com
点拨,引导学生数形结合,设k=y/x,即求直线y=kx的斜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进一步引导:求(y+1)/(x+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可把定点分圆上、圆内、圆外几种情况进行讨论,让学生对求y/x之类的数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的几何意义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创设情感情境进行探究

一堂好课,往往是师生双边活动恰到好处的结果。实现有效教学,就是努力寻找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才能实现其控制与调节,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这方面,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做法,如搞“教师中心论”,搞“填鸭式”教学等,把学生始终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新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即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定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共同“生成”。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一种互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搭建合作的平台,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知识进行探索,“再创造”出数学知识。化简下列方程,使结果不含根式,要求:四人一组,前四题每人一题,最后一题合作完成,看哪组最先完成:
(1)■|■=10;
(2)■+■=10;
(3)■+■=20;
(4)■+■=20;
(5)■+■=2a。
学生通过计算前四题的结果,运用类比猜测出■+■,即■+■=1。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方程的几何意义,通过动手画图,结合图像讨论方程中的含义,进而概括出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探究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亲身经历与感受教学内容在现实背景中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探索、思考及同学之间的合作获取新的知识。因此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上的静心独立思考是必要的,还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这样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想探究;要营造氛围,让学生敢探究;要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会探究。我们要帮助学生经常回忆探究中运用的各种方法,树立锲而不舍的研究态度,全力培育新一代人才的创新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