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不足设计与操作对策结论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28090 浏览:1234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注意在启迪思维、解决困惑上多挖掘,为顺利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在数学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关联处深化,在探究意识上进行提升;遵循恰当的原则,使用合适的方法突显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设计;操作策略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纽带.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把数学知识形成有效的问题来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采用“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变式训练——归纳总结——反馈回执”的结构模式,也可以突出学生尝试活动,并采取训练的方法进行知识的理解、深化、巩固、应用.

一、设计针对性问题,加快学生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新授课中切入恰当、角度新颖的问题设计有利于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新授课的问题设计,问题应该与新课的内容搭上桥梁.

二、设计主动性问题,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

以学生探究为主,创建质疑式的矛盾问题. 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对新事物的疑问.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一种矛盾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再引源于:论文要求www.618jyw.com
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在教授有理数乘法时,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3 + 3 + 3 + 3 = 3 × 4,3 × 4就是4个3相加,接着提出问题:3 × (-4)是什么意思呢?这样的话,学生就对问题产生了疑问,因为没有-4个3相加的说法,所以会让学生对问题产生质疑,教师利用学生对该问题的质疑,激发学生思考,逐步诱导. 前面已学过可用正负数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在学有理数加法时是在数轴上进行的,如向东走7米再向西走4米,结果相当于向东走3米,即7 + (-4) = 3,那么,有理数的乘法是否也能在数轴上进行呢?这样一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与,接下来的过程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设计趣味性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前提下,通过问题设计调动、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更能为新授课的课堂增彩.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上升过程. 学生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和总结论证中,提高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
例:在教授特殊四边形时,可以根据大自然中存在的特殊图形,例如蜘蛛网,小船,高塔等等,这些图形到底有哪些特性?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感悟大自然美景的同时走进了数学课堂的学习活动,营造了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问题的设计要适中,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这样设计的问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探究空间会很大,能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创造力,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例:在学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后,设计如下问题:已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O,从下列条件中任选两个加以组合,哪些组合能得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结论?① AB = CD;② AB∥CD;③ AD = BC;④ AD∥BC;⑤ OA = OC;⑥ OB = OD.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组合的方式也很多,学生的参与面广,课堂教学效果好.

五、设计诊断性问题,加深学生的印象

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 每次考试后,也常会听到老师们的抱怨:“某某题我已经讲过多少遍了,可学生还是做错,真是没办法. ”如何防止学生出错是数学教学上的一大难题.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思考问题时常常不够深刻,不够全面.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诊断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出错、知错、改错、防错的过程,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的缺陷,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免疫”能力.
例:在学习了利用“AAS”判定三角形全等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强化“对应”的条件,提出了如下问题:“有两个角和一条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为什么?”始料不及的是几乎全班学生都肯定是“全等”的,他们的理由是:因为书中已经告诉我们有两个角相等,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另外一个角肯定也相等,再加上还有一条边相等,用“ASA”或“AAS”总能判定它们全等. 这时,老师提示他们与书本上的表述仔细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很快就有学生找到了区别:刚才的问题中没有“对应”两个字. 这时对学生因势利导:你们是怎样理解“对应”这个词的?接着让他们进行合作讨论,过了一段时间,就会有不少学生理解到:对应相等是指相等角所对的边相等,相等的边所对的角也必须相等,并画出了图形的反例.
【参考文献】
徐美琴. 初中数学课堂设问艺术有效性策略的构建[J]. 考试(教研),2011(6).
鲍志清. 浅析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策略[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3) .
[3]杨学群. 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6).
[4]谢应文. 浅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8).
[5]何丽芬. 提高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 新课程(上),201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