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注释鲁迅,歌吟,鲁迅旧体诗别解之四

更新时间:2024-02-08 点赞:21719 浏览:960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释“偏”

“偏”在鲁迅旧体诗中出现四次: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别诸弟三首(辛丑二月),惜花四律(步湘州藏春园主人韵),亥年残秋偶作。

(一)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一:

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
最是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
——“偏”字,抒发了鲁迅青年时期的孤寂愤激之情。
【注释】庚子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即l900 年。此时鲁迅的家境以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鲁迅便在 1898 年 5 月去南京投考江南水师学堂。
【说解】“偏”原意是偏斜,即不正。语气词是“出乎寻常和意料之外”的意思。徐陵《走笔戏书应令》“秋来应瘦尽,偏自着腰身。”两句诗,在后句开头用“偏”。鲁迅这四首诗的“偏”字却用在之,这样容量就更大,不平之意也就更强烈。
“偏”字,抒发了鲁迅青年时期的孤寂之情,也表达了他的刚刚步入社会的愤激之感,说,这也加速了他后来激进性格的形成,也“开始走向了他矢志不移要唤醒黎明到来。”
【大意】生活的出路,所以整天地奔波在外;父亲不在了,兄长,本肩负起持家照料兄弟的义务,可现时却偏偏叫大家各自都离散开来。最是叫人感觉凄凉到极点的是,一盏孤灯陪伴着我的漫漫长夜却马上下起雨来。

(二)别诸弟三首(辛丑二月),其一:

春风送韶年,一棹烟波夜驶船。
何事脊令偏傲我,时随帆顶过长天!
——“偏”写出了兄弟情谊之深。
【注释】按《 旧日记里的鲁迅 》(辛丑二月),“上午接大哥十四日函,并诗三首”。辛丑二月十四日,即 1901 年 4 月 2 日。
【说解】 “何事脊令偏傲我”之“偏”,跟前一首一样,用在之。可意思却仅是偏偏的意思,比偏偏要更深一层了,是“偏偏要这般地”的意思。脊令也写作鹡鸰,语出《诗经·常棣》,有成群而飞的习性,所来常常用以咏叹兄弟之间患难相聚之情。鲁迅的这句“何事脊令偏傲我”化用了“脊令在原,兄弟急难”的句意。原句“脊令在原”是比,“兄弟急难”即是被的所咏之词,也兴;两句本无必定教育论文的联系,诗人在打比方。鲁迅把它们拟人化了,说脊令聚集在一块儿飞翔,它们因着啥事儿,偏偏要这般地傲视着我,难道仅仅因我够像它们一样终日里跟兄弟们相守吗!
“偏”写出了兄弟情谊之深。
在南京求学,鲁迅开始接触所谓格致,格致语出朱熹《近思录》“格物者,穷事事物物之理;致知者,知事事物物之理”,也现代的物理;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还有《化学卫生论》等等新学,又知道了日本维新的事实。所以,同样是赠给弟弟们的诗,也同样使用了“偏”词,依旧充满了难能割舍的兄弟离别之情,而这首诗却写得意气风发。“时随帆顶过长天”也能叫人感受出,在写脊令傲视的,也揉进了他个人理想等复杂情感的抒发。
【大意】在春天里,更使人联想到青春年华会像春风一样的消逝;在夜晚,在一条烟波浩淼的航船上,脊令聚集在一块儿飞翔,它们因着啥事儿,偏偏要这般地傲视着我,难道仅仅我够像它们一样终日里跟兄弟们相守吗!竟然这样时时刻刻地跟着航船,在船帆顶上的长空飞过。

(三)惜花四律(步湘州藏春园主人韵)其一:

鸟啼铃语梦常萦,闲立花阴盼嫩晴。
怵目飞红随蝶舞,关心茸碧绕阶生。
天于绝代偏多妒,时至将离倍有情。
最是愁不解,四檐疏雨送秋声。
——“偏”,这鲁迅批判性格的初露。
【注释】按《 旧日记里的鲁迅》辛丑三月初二日,“接大哥二十六日函并 《 惜花诗 》 四首”。辛丑二月二十六日,即 1901 年 4 月 14 日。
【说解】“天于绝代偏多妒”之“偏”是“恰恰是这样”的意思。绝代指牡丹花,牡丹花开早,花期短。是说大自然对于牡丹恰恰是这样的妒忌,这般美丽,这般鲜艳,却早早就让它凋谢了。这里的“偏”还有果不其然的意思,仅是出乎意料,还有在意料之况味。这样写就比前者的含义更有看破世俗的深意,这鲁迅批判性格的初露。
芍药一名可离,将离是芍药和离别的双关语。
诗人的心理是矛盾的,心境的淡淡的喜悦很快就被浓愁笼罩了。“偏”字,这里是惜花,更的是惜才人,也有惜己的激愤。
【大意】早上在鸟叫和风铃声中醒来,回想起梦中还惦记着昨夜的风雨是把花都吹打得凋谢了;人来到园中,在花下盼望着渐渐晴好的天气。可映入眼帘的却是无数落花都在跟着蝴蝶飘飞,叫人怜惜的还有那些围绕台阶生长的绿草和苔藓。大自然对于牡丹果不其然恰恰是这样的妒忌,这般美丽,这般鲜艳,却早早就让它凋谢了;好在芍药才刚刚打花蕾,还留着些许叫人感动的春温。最叫人忧愁够解释的是,在这暮春的天气里,四周屋檐稀疏的雨声,仿佛又预示着秋天的来临。

(四)亥年残秋偶作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偏”是这首诗的“诗眼”。
【注释】见《释“荒”》
【说解】“竦听荒鸡偏阒寂”之“偏”是“却竟然是这般地”的意思。想凝神静听夜深之时的鸡鸣,而周围却竟然是这般死一样的沉寂。“偏”是这首诗的“诗眼”,既以“竦听”“阒寂”照应上文的“秋肃”“春温”,又点明和深化了题旨,那诗人独自在深夜里,坚定地期盼着黎明会到来。
【大意】见《释“荒”》。

二、释“敢”

“敢”在鲁迅旧体诗中出现三次:自嘲,无题 (万家墨面没篙莱),亥年残秋偶作。
(一)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未敢”字面上揭示了白色恐怖的险恶,但实质上却塑造了巨人般战斗诗人的。
【注释】按《 鲁迅日记 》 1932 年 10 月 12 日,“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运交华盖欲何求,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云云。”
【说解】“敢”本意为无畏,有胆量。《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趋。”“未敢翻身已碰头”之“敢”用的意思。这句是打比方,是说在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之下,一点人身自由,动辄得咎。
“未敢”字面上揭示了白色恐怖的险恶,但实质上却塑造了巨人般战斗诗人的,这使得国民党反动派那只看似强大统治森严的活棺材,也显得局促而单薄了。
【大意】在和尚还好,像我这样的俗人交了华盖运,碰钉子,还有奢求呢?在白色恐怖之下,一点人身自由,动辄得咎。为避开特务的追捕,只好把破帽子挡在脸上走过大街,就如同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水流中颠簸。可我的心还是在想着,无论对怎样凶恶的敌人都够屈服,而对人民大众却是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为了堑壕战,只好躲进我的小家,这一统天下啊,暂且不去管他外面的气候怎样的变化了。
(二)无题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敢”恰好贯穿了“万家墨面没蒿莱”和“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两个意象,是鲁迅爱和恨鲜明情感的暗接。
【注释】按《 鲁迅日记 》1934 年 5 月 30 日,“午后为新居格君书一幅云:‘万家墨面没篙莱 ’”。

1

【说解】“敢有歌吟动地哀”之“敢”,周振甫是“岂敢的省文”。不确。倘若把“敢”解释为“岂敢”,那么,怎么连接后头的“动地哀”呢?说成“岂敢有歌吟”,是够说成“岂敢有歌吟动地哀”的,既然连“歌吟”都,哪里来的“动地哀”呢?
以语感上感受,两句话的意思应为,前文是说到处是无数面带菜色的饥民已经荒野饿殍;后句说,在这沉默的行进中,倘若有哀歌相伴,那该是何等惊天动地的事啊!只可惜,现在却,现在是声音都。
这里的“敢”是‘倘能“的意思,“敢有歌吟动地哀”是“倘能有歌吟,该是何等动地哀”的省文。这样理解,才能跟下文“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顺理成章。
“没”“殁”的意思,《广韵》“殁,死也。”字本作“没”,《左传·僖·二十二》“楚王其不没乎!”杜预注“不以寿终。”用的意思。“没蒿莱”即饿殍,死在荒野的饥民。
鲁迅在香港青年会讲演《无声之》和《老调子已经唱完》(1927,2,18),多次说到无声和有声话题,“青年们先将变成有声的。”他还外国的情形,“我想,将来是要有声音的。俄国是活的,暂时声音,但他究竟有改造环境的能力,所以将来也会有新的声音出现。”
“万家墨面没蒿莱”是鲁迅对于黑暗无声世界的比况,“于无声处听惊雷” 是他对于未来光明有声世界的深信不疑。“敢”恰好贯穿了这两个意象,是鲁迅爱和恨鲜明情感的暗接。
【大意】到处是无数面带菜色的饥民已经荒野饿殍,在这沉默的行进中,倘若有哀歌相伴,那该是何等的惊天动地的事啊!只可惜,现在却,现在是声音都。我心事重重广阔无边地连接到广大的宇宙,但我还是深信不疑地感觉到,会在这无声的,在这不远的将来,倾听到上天入地的雷鸣。

(三)亥年残秋偶作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敢”,这恰恰是鲁迅一贯的风格,他一贯地喜欢这么样地说反话。
【注释】见《释“荒”》。
【说解】“敢遣春温上笔端”之“敢”才是“岂敢”的意思。不过,这恰恰是鲁迅一贯的风格,他一贯地喜欢这么样地说反话,过宛如肃杀的秋天,像狂扫落叶那样白色恐怖世道的人,怎么还敢于妄说春天的到来是不会太远了的呢?实际上,诗人是把要说的真话已经全部说出,这比直说更有批判和战斗的力量。
【大意】见《释“荒”》。

三、释“岂”

“岂”在鲁迅旧体诗中出现四次:庚子送灶即事,送O.E君携兰归国,悼杨铨,报载患脑炎戏作。

(一)庚子送灶即事

只鸡胶牙糖 ,典衣供瓣香 。
家中无长物 ,岂独少黄羊 !
——“岂独”既是鲁迅对家道中落无可奈何的感慨,向家中兄弟们发出要面对现实的暗示。
【注释】按《 旧日记里的鲁迅 》 庚子十二月二十三日,“夜送灶,大哥作一绝送之”。 庚子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即1901 年 2 月 11日。
【说解】“岂”副词,的用法是表示反问,意为“难道”。《诗经·郑风·褰裳》“子不我思,岂无他人?”“岂独少黄羊”之“岂”,用在末句的开头,“难道”的意思,“岂独”是个合成词,意为“难道仅仅”。 诗前两句是叙事,真实地了当时诗人家中送灶因贫困而造成的尴尬情形;后两句是就着这件事情发表的议论。“岂独”既是鲁迅对家道中落无可奈何的感慨,向家中兄弟们发出要面对现实的暗示。鲁迅是直面现实的人,性格在他青年时期就已经体现得很坚定了,这他“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的原动力。
【大意】一只白条鸡一块胶皮糖,香烛当了衣服才供上。家中再也多余的东西,难道仅仅是缺少供品的像样?

(二)送 0.E .君携兰归国

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
岂惜芳馨遗远者,故乡如醉有荆榛。
——“岂”是鲁迅对自身存活环境向友人的点拨:严酷的统治麻木的同胞。
【注释】按《 鲁迅日记 》 1931 年 2 月 12 日,“日本京华堂主人小原荣次郎君买兰将东归,为赋一绝句,书以赠之。”
【说解】“岂惜芳馨遗远者”之“岂”用在上句的开头是“哪里是”的意思,还有提示下句对上句理由解释的作用。“岂惜芳馨遗远者 ,故乡如醉有荆榛”是说,哪里是吝惜芬芳的花香赠送你这远道的客人,我的园地里布满了麻木的荆棘。
“岂”是诗人对自身存活环境向友人的点拨,严酷的统治麻木的同胞,是鲁迅“哀其不幸”和“怒向刀丛”思想性格的又一委婉的展示。
【大意】香花被烧,美木被折,美人兰也青春不在了;可她还是独自依傍着深谷开出了来。她哪里是吝惜芬芳的花香赠送你这远道的客人,她的园地里布满了麻木的荆棘。
(三)悼杨铨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岂有”是诗人悲愤至极欲哭无泪的写照。
【注释】按《 鲁迅日记 》 1933 年 6 月 21 日,“下午为坪井先生之友樋口良平君书一绝云:‘岂有豪情似旧时’ ”。
【说解】“岂有豪情似旧时”之“岂”,用在句首,是“哪里还”的意思,解释为“难道”,就豪情而言,以全文看,诗人的意图在反躬自问豪情泯灭,在婉转的表达他豪情未泯。“岂有”既是悲愤至极欲哭无泪的写照,在为句“何期”的逆转做欲扬先抑的映衬,以而使句主旨被一下子出来,紧紧扣住了诗题。
【大意】哪里还有像当年那样的,把生生死死都已经看得很轻。何曾想到今天又是泪下如雨,为这百姓哭英勇的后生。

(四)报载患脑炎戏作

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
诅咒而今翻异样,无如臣脑故如冰 。
——“岂”,论战中最锋利最高超的一击。这里使用的手法同样称快。
【注释】按 《 鲁迅日记 》 1934 年 3 月 16 日,“闻天津 《 大公报 》 记我患脑炎,戏作一绝寄静农云:‘横眉岂夺蛾眉冶 ”。
【说解】“横眉岂夺蛾眉冶”之“岂”用在句中,是“何曾想到”的意思,而下句的“不料”却是“如此,可”的意思。“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是说俺这丑男何曾想到过影响你那的艳丽,如此可还是违背了你们那些的芳心。 鲁迅对文艺流氓们的反击跟他对黑暗文艺界目前状况的批判一样,是随手一搏就置敌于死地。他曾经多次使用过,给这“美好”的世界留下一点“污秽”,使这世界更加“美丽”的反语。论战中最锋利最高超的一击。这里使用的手法同样称快。
【大意】俺这丑男何曾想到过影响你那的艳丽,如此可还是违背了你们那些的芳心。你们那恶毒的咒骂今天又上了台阶,可你们哪里知道俺的大脑还是像冰块儿一样坚硬。
鲁迅旧体诗的习惯用语“岂”,在《学生和玉佛》里还写作文言“讵”,比如,“惊扰讵云妄?奔逃只自怜。”是作者也察觉,“岂”字在他是诗里用得过多了,索性就改为“讵”了,这也作者新旧词语储量的。“惊扰讵云妄”也“惊扰岂云妄”的意思。
在鲁迅旧体诗里,除了浅析的,“荒”出现三次,“偏”出现四次,“敢”出现三次,“岂”出现四次;还有出现两次的:
“莫”:《莲蓬人》“莫随残叶堕寒塘”和《赠日本歌人 》“莫向遥天望歌舞”。
“但”:《一二八战后作》 “但以心底祝平安 ”和《赠人二首》“但见奔星劲有声”。
“独”:《送 0.E.君携兰归国 》“独托幽岩展素心”和《无题二首 》“独对灯阴忆子规”。
“终”:《无题》“无奈终输萧艾密”和《秋夜有感》“望帝终教芳草变”。
“教”:《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有弟偏教各别离”和《秋夜有感》“望帝终教芳草变”。
“最是”:《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最是凄绝处”和《惜花四律(步湘州藏春园主人韵)》“最是愁不解”。
这里解释

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