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自我思索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3118 浏览:99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送走了我执教以来的第一批毕业生,留下的是静静的沉思和对以后教学的热忱期盼。认真地梳理零散的思绪,把点滴的感悟、心得、体验慢慢地整理出来,作为今后教学的门路,帮我更好的上路。
一、要培养师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善于捉住时机,及时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走进他们的心里,使他们读懂、明白你期待的目光,以而信赖你,喜欢和你交流,并且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在你这里都能及时地得到肯定、表扬,在你鼓励的话语里他们能获得尊重的心理情感,找到自信,这样学生才会随着你去积极地学习语文。所以老师要时时地用亲和的人格魅力来推动教学论文师生情感的提升,关注学生的心灵需求,这是教学必要的第一步。铺垫好这个台阶,教学就会顺理成章。
二、教学要立足文本而又不拘泥于文本。高中的语文教学是围绕高考进行的,平时的讲课、练习都把精力集中到高考类型题上,不少老师就忽视了现当代课文的讲读,以为这些讲不讲都可以,积累点字词随便读一读就行了。尤其是戏剧、小说每年高考涉及的很少,甚至没有,在这些方面花费精力不值。看似有道理,但笔者以为以长远的教学目的看这是急功近利不可取的做法。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是知识积累、能力形成的过程,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知识有它的整体性,每篇课文又有它的独特性,既然被选到了教材中,就有它的典型性、示范性,所以不应无视它的有着。我们把教材当作文本进行阅读教学,理解浅析,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要根据具体情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合乎情理的创造想象,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同时又以多方面积累素材,丰厚了知识。但教材仅是个例子而已,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例子上,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也就是在讲完课文后,就其中的某些方面生发开去,引导激励学生更为积极、深入地思索,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学习,还能超越文本,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思索、浅析、判定,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深度,以而实现教学的目的。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好航舵。在课堂,教师既是教者、合作者又是指导者。新课程提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学生在阅读中由于阅历浅、知识储备相对少,对文本很难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有时会出现误读、错读或不尊重作者和文本任意解读。针对上述情形,教师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同时,必须给予纠正,引导他们客观地公道地解读文本,不能一味地不顾实际地表扬,鼓励;那样做,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会陷入思维的泥潭。因此教师要想真正适应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要求,首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以便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其次要加强基本功练习,以便在教学中居高临下,第三要认真探讨《课程标准》及教材,吃透其精神实质,以防在教学中偏离方向。
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小学到高中毕业,学生一直在不中断地学语文,但终极效果却有很大的差别。不少学生高考语文成绩不及格。学了十年的语文,又是天天讲的母语,怎么会出现如此的近况,这说明了什么?在我们所教的学生中语文这一学科不乏用功者,认真者,但成绩就是不理想,而平时在语文课上看似心不在焉的学生有的成绩还不错,这又说明了什么?不少语文教师都在探讨着,以各个方面寻找着答案。笔者曾认真地观察、调查过学生,以为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以小学甚至是以幼儿园就应着手的事情,但由于各地方的经济、文化背景、和教育的差别,老师和家长对教育理念的熟悉不同等等都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尤其是农村的学生跟城市的学生比起来在这方面显示出弱势。语文素养的形成只靠语文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外很适合学生利用零散的时间阅读,老师也尽可能地和学生同步阅读,利用阅读课和业余时间与学生交流,还可以把有些文章拿到课堂上,师生共同赏析,让学生以狭窄的课堂中跳出来体味语文的丰富性、生动性、知识性、趣味性,使他们意识到语文学习是个大舞台,只要留心,处处是学习语文的课堂。学会化整为零的学习策略,就不会畏惧语文的学习了。
杜惠英,教师,现居内蒙古扎兰屯。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