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积累”

更新时间:2024-02-07 点赞:15457 浏览:690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应将积累贯串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关键词
教材知识引导阅读积累策略习惯
如何评判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人们常常会用满腹诗书、能写会说来衡量。满腹诗书就是语言积累丰富;能写会说是能力。那么说什么,写什么呢?实在说的写的都是自己的心理积累。假如没有积累,说、写的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积累与能力相比,积累是更基础、更核心的东西。当然心理积累不完全是语言积累。但是以语文学科来说,它的核心部分也就是语言积累。一个人语言积累的水平,决定着他语文素质的优劣,决定着他语文能力的高下。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积累呢?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假如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言仓库就会永远贫瘠,学生的语言泉流就会永远干涸。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应将积累贯串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一、积累教材知识,引导学生习作。

我们的教材是一个重要的宝库,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不论是人文素质的培养,还是语言表达能力的练习,都是无可挑剔的。我们得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实施积累,依纲据本,不能脱离教材。每学完一课,及时引导学生对其中出色的词语、句子、语段进行品析、鉴赏,让学生领悟到何谓好词好句,并让学生摘录下来。如学习杜甫的《登高》时,要特别指出赏析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并点出“无边”和“不尽”两词,让学生能初步感受广阔深远的意境,再点到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学生的感受就更加强烈了。《琵琶行》里琵琶女一曲出色的演奏和悲凉的自述,引发了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灵上强烈共鸣,使诗人和琵琶女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要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仅靠教师的讲授是不够的,还应在反复诵读、不断积累、品味中加深理解。还有:《记念刘和珍君》中义愤而沉痛的心情;《荷塘月色》中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意境,精当的动词、出色的比喻句;《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锲而不舍”,“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句子都要积累下来。总之,对名篇名句的积累,对作家作品的积累,对词语的积累,都是我们的积累对象。积累得多了,就有了扎实的积淀,深厚的底蕴,能真正感悟到作品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感情,这是一种审美体验,也是一种人格的陶冶,更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和条件。但积累不是终极目的,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一些学生固然积累了很多语文方面的知识,名言名句,会应付答题做试卷,这不叫会运用,它没有体现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学生还应把积累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平常的写作中,运用到平时的与人交往中,运用到平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中。一句话:就是能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以而提高了自身和他人的素养,传承了中外文明,解决了一些不足。只会积累不会运用,那叫读死书。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把“学会”转化为“会用”,例如在课堂上仿照《百合花》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来刻画现实中的人物;利用《荷塘月色》中各种优美的句子,仿写菊花、牡丹;利用成语连词成段;学习名家名篇的写作策略;对现实生活中某一不足的辩论;针对社会中一个课题进行演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积累与运用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指导积累策略,养成积累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积累策略与习惯非常重要,有了策略才能提高效率,有了习惯才能持之以恒。可我们常会碰到这样一种现象,一提到语言积累,就想到了死记硬背,将语言积累与死记硬背作了不科学的联系,一提到要背诵默写就使用僵死的方式强加灌输,这当然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实在,积累和死记是完全不同的。像《儒林外史》中的读书人那样去死读书,注入式的陈腐策略只把学生的大脑当作一个旧纸篓,当然会造成食古不化的恶果。而启发创造式策略,提倡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夸大积累是学习,创造是更重要的学习。对古今中外的名篇,要求理解基本内容,熟读背诵,化成自己的语言,同时陶冶思想情操,丰富审美感受,提高阅读水平,推动教学论文写作能力,进展思维能力。但要留意,现在学习积累,有一定的理解熟悉即可。重要的是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去丰富、深化,甚至革新教学论文、变革。
在教学策略上,一定要走出讲解浅析的误区,将读书、思索、积累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很长时间,一种千篇一律满堂讲、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十分游行,或者用机械繁琐的习题代替生动活泼的语言练习,忽略了十分重要的语言积累。它挤掉了学生读书、思索的时间,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如何转变?课堂教学可多上阅读课、积累课,给学生指明道路,提出具体的操纵要求,以而在积累的路上留下画“眼”、描“手”、摹“声”的专题等。还可指导学生诵读。如在教学中教师可分派朗读,像《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适合男生浑厚的嗓音;《一剪梅》一类的婉约词,适合女生来念;《雷雨》可以指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像《秦风?无衣》比较适合学生齐读,语势一章比一章强烈。朗读分派的好,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把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时,学生就会以铿锵的音韵之中品味诗文的意境,感受其感情,引发内心的积累和写作冲动。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圈点批注、作摘要、作卡片、作读书笔记等良好的习惯。由于技校生自我约束能力差,他们当中常有对教师的要求漫不经心、忽视、遗忘甚至放弃的现象,为使他们坚持下来,刚开始应带有强制性,做好定期检查,并对优秀的给予表扬,让学生有信心。另外,还应开展多项语文活动,如古典诗词背诵比赛、讲成语故事、朗诵等,使其在活动中有成就感,巩固所积累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阅读,积累写作技艺教学论文与素材。

我想没有哪个大文豪是教师教出来的,他们成功的理由来自于他们自小就与文学有着亲密的接触,不仅会背诵一些经典的篇目,还有就是阅读的功劳,通过阅读好书,不仅积累了词汇,也积累了写作的技艺教学论文,更积累下针对每篇佳作产生的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因而思想升华,情感得到净化,世界观、人生观得以树立,进而使自己完善起来,为之成为大家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因而看美文,读名著是最好的途径。由于名著是经过岁月洗礼留下的时代珍宝,对社会、对人生都有深刻的熟悉,它是品读不完,挖掘不尽的知识源泉,如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以宁荣两府的兴衰可看出清朝的兴衰史;以《三国演义》的桃园三结义,了解做人的忠肝义胆;以《水浒》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知道什么叫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读同时代的美文,能使我们了解同龄人的心理,产生情感的共鸣,以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如读海伦的《假若给我三天光明》,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更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更加发愤苦读;读《我看见了大海》能让我们对“继父”布满崇敬之情,学会做人要有广阔的胸怀;读《纳谏与止谤》,能让我们明白,纳谏能使国强,止谤终究垮台的道理……若能做好摘抄,写好读后感,将更有益于我们对其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四、要为积累插上想象的翅膀。

语文课要加强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而丰富的语言积累会成为联想和想象的胚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在要求自己的学生加强音乐积累时,语重心长地说,没有丰富良好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创造。音乐创造需要积累音乐形象,美术创造需要积累图画形象,语文创造也需要积累语言原料,这是一种创造的规律。没有想象,积累的东西只能是支离破碎的,死板的,僵化的。很多时候我们教者给了学生很多的内容积累,但是学生却不会用。我们让之积累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使用。那么让学生把积累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发挥想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捉住各种机会,创设多种情境,调动学生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如:词语、诗句、名言、俗语、古今中外的有关故事人物,现实中的人和事,曾经读过的有关文章等。如我在讲文言文《芙蕖》时,学生们会联想到文言文《爱莲说》、散文《荷塘月色》、小说《荷花淀》。由于都涉及到荷花,学生就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已有的知识,说出荷花的美景、荷花的生态、生产情况、荷塘的环境保护等情况。就这样学生把自己读过的文章,观察到的生活,和自己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起来。不仅能把积累到的东西回顾起来,也便于它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丰富的积累才有丰富的想象,有联想的空间才有联想的,有联想的才有联想的出色。可以这样说,联想可以让积累插上翅膀,在语言的天空里自由的翱翔。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个逐渐聚集的过程。语文积累的目的不在于积累知识,而是要把积累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运用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只有“积跬步”——不断积累,才能“至千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甘光地.《语言积累》
[2]朱海峰.《量的积累,质的奔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