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实用性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12 点赞:10551 浏览:451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事业,它所开设的专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为社会输送实用型技能人才。本文阐述了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实用性,注重基本技能的练习。
[关键词]中职语文实用性教学
中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事业,它所开设的专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为社会输送实用型技能人才。中职语文教学应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夸大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基础能力的练习,体现实用性的特点,我以为主要有三点途径:

一、途径之一:练习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展,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信息的传递也越来越快,加上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办事追求效率,人际联系和公共联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工作中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社会的进展提高了人们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安排的口语练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口语表达的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注重给学生多渠道的口头表达机会。比如第一学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自我先容、诗歌朗诵比赛等,重点是锻炼学生的胆量,鼓励学生在公众场合开口发言;第二学期让学生谈寒假见闻、复述复杂的记叙文和进行口头作文,重点是练习学生的说话思维;第三学期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即兴发言、对某事发表看法和演讲比赛;第四学期重点安排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中的应对练习、进行辩论赛和模拟应聘活动。总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灵敏、清楚的思维和良好的听、说、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途径之二:练习和提高实用运用文写作能力

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运用型、实用型的人才。在所有文体中,运用文和人们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使用频率最高,运用文写作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写运用文也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教材中出现的简单而实用的运用文,如通知、启事、证实、书信、广告等,还要灵活补充教材中没有的而使用频率高的其他运用文,如借条、领条、申请书、说明书、合同、求职书等。此外,还必须结合专业,调整运用文教学的内容,如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专业,还应补充欢迎词和导游词等的写作。总之,要加大运用文体的教学分量,把与实际工作中密切相关的实用文体讲深讲透,让学生熟练掌握,为中职学生将来工作和深造打下基础。
这两年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加大,国家助学金和一些地方补助金也相继发放到贫困中职学生的手上。很多镇区在发放学生补助金的时候,都要求学生所在的学校出示在校证实,这样一来,每个学期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找到学校,要求为其出示一份书面证实。针对学生对此类运用文了解甚少的情况,我们在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个课时来讲授这种文体的写作知识,通过讲解证实信的写作格式和结构特点,让学生们熟悉这一实用文体的写作特点,然后要求学生为自己写几份证实,内容可以是以班主任的名义为丢失饭卡的同学写一份挂失证实,或者是以学校的名义为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同学出示一份在校生证实。这样一来,之前学生们以为与自己联系不大,学了也没有用的知识就变成了学了就有用的知识,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三、途径之三: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

中职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专业课程却相比较较重视,主要是文化课的学习需要长期的积累过程,不像专业课那样见效快,学生觉得学得好不好都没什么所谓,用处不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以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讨热情。在教学中重视职业渗透,如在电子专业班级讲授科技说明文的时候,我会重点夸大说明文的普遍运用性,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安排学生为他们的电子实操纵品写说明书,并且在课堂上对作品进行解说,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熟悉语文学习的重要量,又可以与专业进行紧密结合,把枯燥的说明文写作练习变成有趣且实用的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达到了一举三得的效果。
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应把语文课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一方面,针对中职教育的实用型特点,有的放矢地加强中职学生工作中必须的听、说、读、写能力练习,使得中职学生切实掌握与其所拥有的技术能力相匹配的语文能力,以而为其能够为社会和个人创造价值提供途径。另一方面,通过语文的学习,进而在更深层面上,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进展的远景广阔,我们应该熟悉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重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观和“能力为本”的人才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突出“专业技术”这一特点,培养能适应社会进展的技能型、实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